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百五十一章:諸子百家·問道東萊-《大周守藏史》


    第(1/3)頁

    “轟隆!”

    又幾日,臨近與老子相約的東萊之國,此時天象大變,暑日急速轉涼,快步入了秋。

    立秋……

    “這雨水,怎這般靈性?”

    風允騎著九尾,在山間而行,周遭玄氣化作蓬蓋,為其避雨。

    可仰頭間,風允還是撤去了些許玄氣,讓絲絲落雨,墜入手心。

    一股帶著靈性的氣息,從手中蒸騰。

    “是昆侖變化,所帶來的大勢啊。”

    風允通曉萬物有靈,自然清楚這靈性之息,落入萬物之間后,會帶來的變化,按照后世之說,可稱為靈氣復蘇。

    這是萬物的靈性復蘇,萬物的大勢。

    “恐萬物中,誕育妖精鬼怪者,將多矣。”

    風允無奈,這是天地之間,萬物的劫難,但也是機緣。

    大劫誕英雄,也就是氣運所鐘之生靈。

    對人來說,就是誕育氣運之人子。

    對妖來說就是氣運之妖子。

    正如風澤之惡風,就是萬物啟靈的一種。

    若無遏制,很可能各國之中,都會因為這靈氣復蘇之勢,而陷入妖邪之災禍中。

    但,又如何遏制呢?

    天生地養之物,滿目皆是,可誰能啟靈,化作妖邪,如何能預知,預防?

    莫不能全都殺盡……

    “走吧,先去與老聃先生一論那少昊國之事,不知為何,竟如此重視,必是大要。”

    輕拍九尾,繼續行在這山間。

    其實說是山間,實際上都是些矮山,往下望去,多是一望無際,就些許樹木遮擋罷了。

    走此繞途,也是為了規避來求學之人。

    要知曉,在清楚風允欲往東萊而去,會見老子后。

    對于當世的兩位近圣之人,敬仰者數不勝數。

    其中東地來求學者多矣,皆在路旁等待風允,想得到如函谷關之關令那般的機緣。

    但等到風允入了這東萊之地,這些人都不曾看見。

    至于入東萊……

    東萊國,東夷也。

    不過此東夷,性情溫和,不曾侵入周禮之國,與之互不侵犯,而是以魚鹽冶煉為業,此國之民,耕種勤勞,人高馬大,是為一大國也。

    但即使如此,《周禮》之國人,也少入,以免受其之危。

    此刻聞風允入東萊,一些求學者,皆躊躇不前,擔心入危險之地,也不能得風允傳道,遂選擇在東萊之外等待。

    唯有膽大者,方才敢入……

    踏步而入,此山風允知曉,是為后世之嶗山,位于東萊之西南角,在山下,就是東萊之鄰國-諸國。

    剛至,風允就感覺一股莫名之力,在尋他。

    福靈心至…

    需卦——下天上水,卜算之本,天機乍顯之術!

    原是他……

    風允有感,恍惚見一人,也就放任了此術……

    “風子,一路可安好?”老聃此時,卻坐在山頂之石上,望向騎九尾而來的風允,淡笑而撫須,目光幽幽,似乎在望風允身后,那抹看不見的人道之勢。

    “允一路尚安,但天下,萬物生靈,妖邪萌生之態,已顯,在途徑州國時,就曾遇見有石啟靈,因所知所感,所選擇而生惡,化作妖邪,差點吞吃了一幼孩。”

    風允將自己對靈氣復蘇,大劫大勢,氣運之子一說,告知老子。

    老子頷首,目中也滿是惋嘆。

    “這是天地的運行,所帶來的變化,按照這樣的勢態,恐會連綿數百年之久,此數百年里,人族不知如何能安啊。”

    聞老子言,風允所思的是,后世那春秋戰國,近四百年之戰亂,分裂而合,合而分裂,戰伐不斷,人不知生也。

    但如此大勢之后,華夏一統,千古皇帝出,為后世數千年開辟了統一理念,讓眾人認同。

    “老聃先生,您對此大勢,可有想法?”風允詢問。

    他對這大勢,有悲哀,但也有期待,這就是人道,不因一時之人族而長善,也不會因一時之人族而長惡。

    “看法…”老子撫須。

    “且先論少昊國吧,如今的大勢,卻可以此為破口處,為你我二人尋道。”

    尋道?

    風允卻是愕然,他們的道,在此?

    老子見此,笑道:“老夫尋此地時,也是如此驚愕,原道在此啊。”

    “少昊……古之遺國,不知其遺落之處。”

    老子揮動衣袍,卻見身后刮起驟風,而風中林動,樹枝分離,露出一塊大石之上,道道扭曲的圖案。

    這是風允不曾經過的字。

    但卻能從中看出些許可能。

    “這是通天建木?”風允指向一字,仿佛看見了巨人怒撞,樹倒而天傾。

    “是,而這個字,在我來之前,還沒有出現……”老子目光含著無奈,看著風允道:“是在二鼎飛出,入風子手時所顯。”

    風允目光微滯,搖首:“非是允之作為,這是大勢所趨,沒有允,天子的作為也會帶來大周的動蕩。”

    老子點頭,這一點兩人都是智慧者,并不好單純地將二鼎飛離,看做是一切的原因。

    或者說,二鼎只是災后的聲響,先有災厄,再有二鼎飛離。

    “老聃先生對這少昊之國,知曉多少?”風允詢問。

    卻又道:“少昊,其上有太昊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