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你如今,又為何來尋?”風允望向管仲,又看向老子。 老子神態自若,對來往之人皆是淡笑,觀而不語。 而風允卻是知曉,老子的目光,已經看向了遠處而來的另外幾人。 見又有人來,風允也不再詢問管仲了。 “那位是孔丘,魯國人,當初老夫一好友逝去,無錢葬禮,是這位孔友,助葬。” 老子對風允解釋來由,也是說明孔丘之性。 “老夫為葬禮之持時,與其有對答,其心尚禮也。” 風允頷首。 “孔丘,尚禮之人,我知曉的。” 風允目光幽幽,卻是默默在思,道無先后,人有先后,他卻是走在了孔丘之前為人。 不過道……那卻是后世之論了。 風允此時,又見熟悉之人,遂也為老子介紹。 “計然之側那人,也是宋國人,謂之莊周,不知老聃先生可曾遇過?” 風允記得,與莊周分別時,他是要繼續尋道的,而風允也給了引薦。 老聃微微搖頭。 “卻是沒有緣法,此番才見。” 風允點頭。 “莊周之心,自然逍遙也,與您的道,一同舒適。” “哦?”老子目光微微,卻是看見了莊周周身的逍遙之意,為之一樂。 “卻是如此,但正是如此,所以不見,或者更好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道。” 風允聞聲,也頷首。 幾年,眾人皆有變化,成長可見。 而除此些人外,還有一人風允有熟。 是許行。 “風子。” 許行上前,問風允安。 “你離開安地了……現在是在何處?” 許行是安地人,但風允有言,任何人都可離開安地,去尋找自己的道。 明顯,許行就是如此。 “稟風子,許行如今在滕國為上士,滕國國君許給行一塊地,許行準備在此行農,證明農道也可為一國之顯學,強一國也。” 風允聞之,點頭,但又搖頭,不多言語。 “農,諸國皆行,但方曉得,農不可急,方有豐收。” 許行一知半解,想詢問,但風允道:“伱已經開始尋道了,那就先去做,再來用你得到的解來與我相論,而不是一開始就詢問我。” 如此,許行才行禮而退。 至于其余人,風允卻是不認識了。 這些人一一上前,與風允和老子,自訴其門。 其中就有—— 鄭國,列御寇,字云,風允恍惚,此人應該是后世之列子,道家一派。 而后,與莊周同來之人,惠施,后世之惠子,應是名家一派。 又有名王詡,并未報國人之身份,也未說來由…… 還有名孫武,出仕吳國,匆匆趕來,欲問《太公》一書。 更有名扁鵲,齊國之人,行醫四方,為探尋醫道之書而來。 …… 諸多之人,多后世耳熟之名。 一時間,風允更為恍惚。 大勢之啟,已顯在眼前。 孔丘上前,他如今的勢很淺,眾人皆以為是尋常之輩。 但風允與老子卻看得清楚。 此人先天有余,近圣在前,與他們的境界,也不過一步之隔。 “老子、風子,孔丘有問。” “此時《周禮》有崩塌之危,周天受難,引起西陲之災禍,諸國之間,也因此而妖邪紛紛,不知如何解?” 老聃望向風允,似乎在詢問他。 而風允與對答許行一般道:“不知丘可有解,允方可對答。” 孔丘尊禮,此刻行禮規矩,一言一行都有序不亂,雖然是青年模樣,魁梧異常,但望之已是魁梧君子。 “禮,復刻周公之禮,則可。” 孔丘說的是周公之禮,而非《周禮》,可見其心。 風允望向老聃。 老子一笑,望天答曰:“順應天時,萬法自然,自然有解。” 風允觀眾人,各式模樣,各自有道,答曰:“各家顯學,圣人護人,人人有解。” ……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