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至圣·西出陽關-《大周守藏史》
第(3/3)頁
當然,此時還需找到少昊之國,畢竟,少昊國是看守歸墟之地的國都,亙古如此。
……
三月后——
大周-六月·小暑。
風都之地,如今天下皆知。
今日,卻來了一位攜重寶之客。
“余,尹喜,拜見風都宗伯。”
正殿之中,宗伯接待了這位函谷關之關令。
“余卻不是關令了,在隨至圣老子一月后,尹喜感悟道學,此刻已決定為游士,去天地中參悟道法自然。”
尹喜一禮,隨之拿出一張帛書。
“此為老子所留,交與尹喜,歸風都。”
宗伯鄭重接過。
“老子與風子,為忘年之交,此番老子西出,風子也往東而去,卻是希望二圣,皆能有所得,助人族之道。”
尹喜頷首。
“尹喜此番除卻這《老子五千言》外,還有一事告知宗伯。”
“哦,不知何事。”宗伯詢問。
尹喜道:“余在西陲,隨老子多日,見識了諸多妖邪,但妖邪之力卻還不為大,其大者尚在昆侖之中……召公之事,恐非妖邪,而是人為啊。”
“啊?”宗伯一驚。
“怎會,何人加害召公,召公可是攜宗周六師,在抵御妖邪,為九州之人而戰啊!”
驚怒交加,風都即使在東,遠離妖邪,但宗伯眼界早已隨著風允,放在了九州之地,而非一州、一國、一人之榮辱。
尹喜惋嘆。
“卻是不知,老子也不多言,尹喜卻無這推算之能。”
兩人對視,無奈而惋惜。
尹喜又道:“如今宗周之地,卻又有另一大事,尹喜途徑時,就有耳聞,此時恐要傳來東方諸國耳中。”
不等宗伯發問,尹喜就道:“周幽王有二子,被諸國清楚,其一為褒姒之伯服,其二就是申姜之宜臼,可實際上,幽王還有第三子——余臣。”
宗伯略有所思,驚異下道:“可是有人欲退第三子,與宜臼爭?”
尹喜點頭。
“正是,而且還是那虢國此時國君-虢翰!”
虢翰,虢石父之子也!
宗伯眉頭略皺。
這時,有信使而報。
“報,宗伯,魯國君來信。”
宗伯聞言,接過信件,展開一觀,觀后,眉頭更深。
“唉……”將信遞給尹喜。
他道:“二王并立,成宗各主,這如何能讓九州諸侯信服啊!”
尹喜觀后,也嘆。
“虢翰以宜臼勾結犬戎,導致妖邪為禍,弒父之罪為由,不愿尊其為天子,在宗周豐鎬尊方才一歲的幽王之子-余臣為天子。”
“這,卻是宜臼之弊,九州諸侯心中之結……”
不管如何,宜臼與余臣,皆是幽王之子。
雖說宜臼為申后嫡子,但是申后被幽王廢后位,而申后待宜臼離開大周,入申國,此時也與庶無多。
余臣為庶子,但身世清白,沒有什么勾結犬戎,制造妖邪災禍的名頭。
兩相為難。
“魯侯來此信,是為何?”尹喜詢問。
宗伯微思。
“魯侯,周之姬氏,嫡親也……恐是想知曉風子態度吧。”
老子出關,如今九州最強者,就為風允,但風允離去,卻不曾告知眾人,以至于如此。
“老夫先回信,說明風都只為人族之道,不理王與國事。”
說畢,宗伯就尋帛書,以回之。
卻又有信使來報。
“稟宗伯,天子欲遷都成周,如今正向諸國發令,護王入城!”
宗伯手略滯,抬眸道:“是宗周的天子還是申國的天子?”
信使莫名,卻是宗周之事,還未傳出。
“申國……不過此令是從成周,畢公手中發出。”
宜臼…已經得到了畢公的支持。
宗伯明白了。
“風都,只顧人族之道,不理王與國事……此事,我風都不參與。”
說罷,卻是安排細作,去成周、宗周,探明。
不理王與國事,卻要知曉。
此時風允不在,宗伯唯有慎重,以免殃及風都,不然等風允歸來,他如何能面對?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