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劍拔弩張-《宋風》
第(2/3)頁
“呵呵,不錯!不過這次阻卜人攻克了龍化州。顯然遼國統治高層為了應付眼前的危機,有很大的可能會調動宋遼邊境的守軍,這些軍隊才是遼**隊中的精華啊!根據大宋情報局所掌握的情報看來,這三十萬守軍很大一部分都是駐守在南京道,只有五萬駐守在西京道,加上燕云十六州基本上就占據了遼國南京道的二分之一,所以一旦大宋兵發燕云,順勢奪取西京道和南京道是勢在必行的,這樣也可以遙遙呼應新收復的西夏領土,由此連成一條新的防線!”王靜輝笑著解釋道。
就在王靜輝和趙煦談論遼國局勢后不過才一個時辰,王靜輝在杭州西湖的別院中一只信鴿沖天飛去——這是他身邊的趙公公按照趙煦的意思寫成節略向汴都開封發去的信件。對于周邊的人王靜輝的態度是十分寬松的,只要不妨礙他和妻子的生活,他是不會管這些雜事的。而且身為駙馬,在大宋政壇中又有著特殊的地位,王靜輝也非常有覺悟,他從來不管自己府邸中家丁的來源,這些都是交給趙公公去管理的,進來的人他是心知肚明的。
磨古斯聯軍之所以能夠攻克龍化州,這還是要拜遼國統治高層內部斗爭的福——本來有潢河為防線加上龍化州和儀坤州互為犄角來和磨古斯聯軍展開對峙,就算磨古斯聯軍得到了大宋的支持想要攻破這道防線也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甚至連大宋參謀部在對戰局的分析過后得出的結論也并不看好磨古斯的勝率,甚至還得出長久的對峙會催垮磨古斯聯軍。可惜推測永遠只適用于紙面文章,事實上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龍化州的守將蕭云良的姓氏——他是鐵桿的后族將領,自然是曾經受到耶律乙辛一系的排擠,而儀坤州守將耶律覽葉是耶律乙辛一黨的走狗,就是在國難當頭的現在他也沒有忘記借阻卜人之手來打擊敵對陣營。
耶律覽葉只是稍微滯遲了援軍支援的速度,就導致了龍化州被攻破的局面,到現在只剩下儀坤州一角來獨立面對兩個方向的磨古斯聯軍,耶律覽葉現在也開始有些后悔給自己的政敵下拌子以討好耶律乙辛了。
現在不僅僅是儀坤州岌岌可危,磨古斯聯軍攻占了龍化州后就獲得了向大定府進軍的路線。如果是宋將來領兵作戰的話,那肯定是先把儀坤州拿下后再向南推進,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后防線穩固。不過磨古斯聯軍卻未必會這么做——大宋給他們的火器可不是白給的,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用真金白銀買回來的,而且大宋不會讓他們賒購,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財富以便從宋人那里購得更多的武器裝備來武裝自己獲得勝利。仗打到這個份上,磨古斯聯軍的戰利品有三分之二倒是落進了大宋的手中,這已經嚴重影響到聯軍內部團結的問題。
磨古斯亦在戰爭期間多次派使者前往大宋,希望能夠說服大宋出兵北上合擊遼國,燕云十六州為大宋所有。開出這樣的條件是磨古斯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又沒有其他辦法,他現在已經感到自己越來越不是遼國的對手了,況且遼國在戰場也開始大規模使用火器,這使得磨古斯聯軍攻城掠地更加困難,他不敢想像自己的聯軍若是獨自攻打大定府那樣堅固的城池結果會是怎么樣。
讓磨古斯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的是大宋多次拒絕了他邀請出兵的要求,這個結果也確實夠諷刺的——先前大宋邀請磨古斯一同出兵的時候,磨古斯拒絕了大宋。他認為自己能夠獨立把遼國吃下來,但是后來在大宋提供火器的情況下還是這么困難,這讓他對以前自己所作出的決定有些動搖了。
磨古斯聯軍在獲得龍化州后,一路燒殺搶掠,可惜耶律覽葉卻沒有給磨古斯以很好的機會奪得船只渡過土河。現在土河已經開始解凍,大隊士兵無法直接踏上冰面渡過土河,沒有船只使得磨古斯無法快無1敵$龍#書.屋/整7理速地包圍儀坤州,只得老實地在潢河北岸伐木造船從正面攻擊儀坤州。不過好在磨古斯聯軍已經在潢河南岸建立了兵營,在渡潢河的時候不用擔心受到耶律覽葉的攻擊,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耶律金貴在得到耶律洪基的緊急信件之后,立刻前往大宋中書求見王安石,此刻他心中感到非常萬幸的是老對手小王駙馬已經南下杭州去了,他不用和這么一個難纏的對手討價還價。
耶律金貴向大宋提出了雙方在邊境互相信任性的裁減駐軍,并且還愿意購買更多的火器。從耶律金貴的話中,王安石等已經隱約感覺到契丹人想要調集南方燕云十六州的軍隊北上抗擊磨古斯了。這對于大宋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大宋君臣經過緊急商討后,皇帝趙頊召見了耶律金貴同意相互裁撤邊境駐軍,責成王安石與耶律金貴談判。
王安石和耶律金貴在談判中對于雙方各自裁撤軍隊的數量出現了很大的爭執——耶律金貴希望大宋能夠在邊境撤軍二十萬,而遼國將會撤兵十萬到十五萬。這樣的條件王安石自然不會答應,而且王安石和接到情報局彥生的匯報——契丹人已經在燕云地區開始撤軍直接開赴北方了!并且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以非常急切的口吻希望耶律金貴能夠盡快與大宋達成協議,使得燕云地區的遼軍能夠脫身出來投入到北方的戰場上去,畢竟現在遼國最大的敵人是磨古斯聯軍!
在得到對手的底牌后,王安石采取的策略是毫不讓步的拖——他的要求必須是一比一的裁撤,否則大宋將不會考慮裁撤駐軍的要求。在得知王安石的條件后,耶律金貴已經感到有些焦頭爛額了,大宋和遼國的邊境駐軍人數大致保持在三比一的水平,有些重點區域甚至達到了五比一的水平,況且如果大宋愿意的話,僅在黃河以北就可以短時間集中起五十萬以上的軍隊。因為大宋的國都是汴都開封,百年來為了應付遼國的軍事威脅不得不在黃河以北部署重兵,到了今天反而成為遼國的一大負擔,這不能不令耶律金貴感到非常諷刺。
耶律金貴左右為難,而耶律洪基在現在已經有些不計后果的催促下,耶律金貴只得和王安石簽訂了宋遼兩國邊境裁軍的協約。宋遼各自撤軍十五萬,至于監督問題則由兩國邊境的將領組成一個監督團來保證雙方撤兵的公平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