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補給-《宋風》
第(2/3)頁
就在呂大防率軍匯合了城內的特種部隊開始對城內殘余的遼軍進行清繳的時候,在城外三十里處一個叫伏龍溝的地方,無心率領兩千多特種部隊在這里伏擊了錦州守將的殘余部隊,這一仗跑了幾個遼軍雖然沒有盡數殲滅敵人,但非常幸運的活捉了遼軍錦州守將耶律拔,并且將其周圍的五千殘兵大部分殲滅。由于伏龍溝周邊都是森林,樹木茂密加上特種部隊對這一帶的地形并不熟悉,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損失只有放棄了追繳其他殘軍的誘人想法。
跨海登陸作戰部隊對錦州城內的清繳還是依照來州的標準,對生活在這里的遼國貴族財產盡數沒收,并且接管了對宋軍來說最為重要的糧倉和軍械倉庫。對于一支身處敵人腹地的孤軍來說,沒有什么比補給更為重要的物資了。而宋軍占領錦州后,錦州城內倉庫的“藏品”之豐厚還是讓宋軍倒吸了一口涼氣,接著便是喜出望外。
由于錦州是遼國通往東京道的必經之地,遼國東京道由于民族眾多,各族部落星羅棋布地遍布在整個東京道,更因為這些部落之間征戰不休,甚至有些部落對契丹人的統治地位也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這就迫使遼國在錦州建立了一個相當大的儲備倉庫,對駐守在東京道的部隊進行中轉補給。
光是糧食宋軍便獲得了十三萬石之多,而遼軍軍械庫中的藏品在宋軍眼中就很差強人意了。不過其中的箭支還可以拿來一用,并且宋軍還發現這個倉庫中有很多裝備是以前大宋的制式裝備,很可能是遼國買來后專門用來對付東京道的游牧民族所做存儲。
根據大宋統治高層所定下的章程,凡是大宋所攻下的城池,必須對城池內的非漢人富戶進行清繳,沒收其全部財產,而城池內屬于遼國政府的一切財物或者其他物資也都一律沒收。這個命令其實就是針對于跨海登陸作戰部隊所定下來的,而且主要針對的就是來州。因為大宋統治高層沒有想到在缺少傳統大型攻城裝備的跨海登陸作戰部隊能夠攻下除了來州以外的城池。
相對于來州,宋軍在錦州的收獲才是最為豐厚的——來州許氏一家獨大,城內很少有契丹貴族能夠有他們這樣的身家,在商業上的敵對態度使得當地的契丹人只有淪為為許家打工的角色。宋軍攻下了來州之后在這些契丹貴族身上沒有多少油水可撈,只是在那個來州知州的家中收獲還算過得去。許氏對來州的地方官吏可沒有少孝敬,因為遼國也有大宋的地方官吏輪換制度,所以宋軍也只能夠逮住這一任的地方官吏來放血。
錦州和來州不同,這里生活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和契丹貴族。城中的漢人雖然多,但富貴之家卻很少,這就給了宋軍一個動手的絕佳理由。連官倉到民倉,宋軍忙活了一天收獲頗豐——僅僅是黃金就不下兩萬兩,白銀也有四五十萬兩,弄得呂大防還以為錦州周圍是不是有個金銀礦呢。這些現成的黃白之物在宋軍的收獲中還算是少的,更多的是東京道的各種特產,藥物、動物皮毛數不勝數。遼國不斷提升稅率以滿足其對抗磨古斯聯軍和其內部契丹貴族的驕奢淫逸,使得遼國對東京道的游牧民族進行了非常嚴酷的剝削,錦州作為必經之地,其東京道的財賦稅收都要經過這里,能夠獲得這么多的戰利品也讓宋軍格外興奮。
由于錦州港口太小,無法停泊大船,呂大防在集中了戰利品進行統計后,金銀銅錢等直接被運上船返回大宋交差,而剩下數量難以計算的藥物、動物皮毛等物則用大車運回來州,在那里還有大船停泊,用大船往大宋運輸這些物資最為方便。
呂大防現在心中也還是非常猶豫是就地進行防守,還是向大定府繼續進軍以便更加深刻的刺激遼國統治高層。最穩妥的方式就是就地防守,現在契丹人應該還不知道來州已經落到了大宋的手里,進攻的矛頭肯定都集中在錦州,到時候呂大防可以選擇在錦州跟契丹人干上一架,然后從容的突圍跑到來州去再繼續跟契丹人周旋。只要回到了來州,跨海登陸作戰部隊就安全了,有了來州這個可以停泊大型船只的港口,宋軍可以從容的決定是堅守還是后撤回大宋。
正在呂大防有些猶豫不決的時候,無心則向他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就地進行破壞!向大定府進軍固然非常誘人,因為身為大宋軍人,他們是一百多年來最為靠近遼國統治中心的大宋軍隊。不過可惜的是他們的總兵力不算少,但相對于遼國舉國兵力則相差的太遠。一旦進攻大定府,那么遼國所有的部隊肯定會向大定府方向收縮,到時候這十萬出頭的跨海登陸部隊就是人家嘴邊的一道菜。而且這么做也不符合大宋的戰略布局——大宋收復燕云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進攻大定府無非就是吸引燕云守軍向大定府靠攏。這樣一來河北諸路的宋軍壓力是減輕了,但自己這十萬跨海登陸作戰部隊難免要陷入危境,十萬人的部隊能夠逃出去多少不算,但是整支部隊被打垮從大宋軍列中除名那是肯定的。這樣的損失就是大宋統治高層也不愿意看到。
無心則把特種部隊“生存準則”拿出來供呂大防參考?,F在的宋軍分出一部機動性良好的騎兵出來組成一個單獨的作戰分隊,先向西方的大定府快速進攻前進,然后轉道向南打,讓契丹人摸不透宋軍的真實力量和位置。這樣派來攻打錦州的遼軍數量上就會大大折扣,呂大防應付起來也容易的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