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鐵與血-《宋風》
第(2/3)頁
“可是夫君這次已經(jīng)是打算置身事外的,這么回去后恐怕多有不便……”趙淺予有些憂心的說道。
“我本是一介布衣,圣上和太上皇對我有知遇之恩,幾年君臣相得也是難得一種緣分。以往也是我想得太多了,這避居西湖一隅也未必能夠過上逍遙日子,倒不如回到汴都把事情做完也不失為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
趙淺予還想要說些什么,但是王靜輝卻輕聲說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淺予,有些時候為夫可是虧欠你太多了!”
身處在這個變革時代,有很多事情都讓人無法預料,王靜輝也想過上逍遙灑脫的生活,但是有些事情一旦陷身進去,自己想要再擺脫出來可就難了。所謂拔出蘿卜帶出泥,王靜輝和宋朝的種種重大變革都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宋朝的統(tǒng)治高層也不會放任他在外面脫離太久。
皇帝趙頊這么頻繁的下詔令王靜輝回汴都,所考慮的并不是因為憂心北方戰(zhàn)事如何。王靜輝盡管在朝中知軍事,但他的身邊并不缺乏參謀人員。而且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交往,皇帝趙頊似乎感到王靜輝在總體策劃上是很好的,但一遇到最后具體執(zhí)行的時候難免猶豫不決——他是個帥才而非將才。況且前線作戰(zhàn)部隊進展順利,大宋將士在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重中之重的中路軍楊崇岳部已經(jīng)跨過桑干河,給遼軍予以沉重打擊。十萬殘兵敗退到析津府固守起來,眼下正被楊崇岳重兵包圍。眼看這燕云之戰(zhàn)就要落下帷幕了,而遼國卻到現(xiàn)在還沒有做出什么有效的應對措施,就連對錦州的攻勢也是軟綿綿的,更不要說是南京析津府了。
王靜輝雖然決定北上汴都,但是卻又磨磨蹭蹭在路上慢慢的走,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這具體作戰(zhàn)方面他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至少在滅亡西夏的時候,他還想著能夠分批肢解西夏然后在慢慢吞掉,結(jié)果富弼和種諤一鼓作氣將西夏干掉,這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能力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起推動的作用的。他在路上慢慢地走就是為了等北方戰(zhàn)事結(jié)束,這樣的話他回到汴都后也好參與收拾殘局,這種工作對他來說倒是非常的得心應手。
在得到王順的五萬軍隊后,楊崇岳手中足足掌握了三十萬軍隊,而析津府中只有十萬不到的樣子,整個遼國燕云守軍已經(jīng)被殲滅三分之二,遼國想要派援軍來還要從北方的潢河防線抽調(diào)。多少先且不論,就是這路程也夠契丹人忙活至少半個月了,這給他攻克析津府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由于析津府的規(guī)模限制,遼軍不可能將所有的軍隊全部收縮在城內(nèi)防守,而且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戰(zhàn)斗后,遼國燕云守軍也逐漸開始認識到依托堅固的城墻來防守宋軍并不是一個好辦法,還不如出城依靠騎兵和宋軍打野戰(zhàn)。
燕云遼軍雖然損失慘重,但還是能夠抽調(diào)出四萬左右的騎兵在附近的山區(qū)活動,不過可惜的是由于佩澄帶領的五萬軍隊從奉圣州前來支援楊崇岳,使得析津府遼軍的北面也被包圍了起來。騎兵的活動范圍被限制在了一個很狹長的地區(qū),無法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
當楊崇岳大軍渡過桑干河之后的第二天,在析津府南方不到八十里的地方發(fā)生了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戰(zhàn)斗。宋朝從未露面的火槍部隊出動了,他們和遼軍的騎兵主力發(fā)生了碰撞,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熱兵器軍隊對騎兵部隊的戰(zhàn)斗。
大宋到現(xiàn)在總共武裝了不到三萬人的火槍部隊,火槍性能雖然在王靜輝的眼中并不算什么,但是在這個時候無疑是劃時代的武器。且在進行換裝后,宋朝將領發(fā)現(xiàn)火槍部隊的最大優(yōu)點便是訓練時間短——由一個從未見過火槍的士兵訓練成能夠配合作戰(zhàn)的合格火槍士兵,期間最多不會超過一個月。若是冷兵器的話在這方面根本就無法和火槍相比,最重要的是火槍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士兵的要求,就算不是壯漢,一個書生也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成為一個能夠開槍的士兵強干弱枝的軍事政策一直是宋朝的潛規(guī)則——最好的武器絕對是先在汴都附近的禁軍中列裝。這一次大宋統(tǒng)治高層終于打破了常規(guī),將已經(jīng)訓練好的火槍部隊配發(fā)給北伐中路軍使用,以便驗證其威力來決定最后火槍是否值得大規(guī)模列裝,甚至是完全取代冷兵器。
宋軍火槍部隊是全軍最昂貴的軍隊,所以一直受到嚴密的保護。其斥候放的很遠,以便免得突然受到遼軍騎兵的突然沖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且在這支軍隊背后還有大宋最為奢侈的維修人員,大宋樞密院從作坊中抽調(diào)了大量的技術人員隨軍對這些昂貴的火槍進行隨時維護。
由于幾年前王靜輝曾經(jīng)對蘇頌和沈括詳細提起了“標準化”的概念,并且引用了秦軍的后勤制度。盡管在這個時代標準化實施起來是極為困難的,但是秦朝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宋沒有理由辦不到,至少也可以模仿后世四五成的樣子。盡管這種似是而非的“標準化”還很差強人意,但畢竟在軍事上是一個重要的變革,大宋作坊中的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藝制造了大量的火槍配件,這么多的配件雖然不能夠保證和原武器配件做到嚴絲和縫,但是十個當中總有六七個能夠達到更換的要求。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是非常不易了,這除了要拜現(xiàn)在的火槍制造工藝還很粗糙之外,還要拜樞密院和兵部的相關部門在王靜輝的支持下不斷改進原始的車床,使其在現(xiàn)有的水平上精度更加準確,運行更加平穩(wěn)。
楊崇岳在接手火槍部隊后,并沒有把這珍貴的一萬火槍部隊拆開打散使用,而是一直保持著單獨的作戰(zhàn)序列,不過格外加強了其保護工作。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絕對不會把火槍部隊排在前鋒,就連渡過桑干河也是排在大軍中后位的樣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