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風吹稻花(二)-《歲月流歌》
第(1/3)頁
讓我們從時光中走來,再去看一眼紅石灣小學。
經過幾年的發展,這所山區學堂的面貌已經大變樣了。
在校的學生,連續三年維持在五十人上下。
幾位師范畢業、愿意扎根山區教育事業的年輕教師,來到了這兒,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類的課程終于都能開起來了。
每一個晴朗的白天,人們從山下經過,總能聽到孩子們歡樂的唱歌聲,從學堂那邊隱隱傳來??倳吹侥贻p的先生,嘴里銜著哨子,督促著十幾個娃們在操場上轉圈跑步。
80年代的鄉村教育,還不像今天這樣,有著太多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
當時的教書先生,還是很受世人尊重、很有尊嚴的一種職業。
所以像紅石灣小學這樣的鄉村學堂,只要生源和經費穩定,對于那時的園丁們來說,就是一處世外桃源般的所在了。
能從教師的職業中獲得充分的成就感,奉獻精神也就自然而來。
每天放學的的時候,各科老師的辦公桌邊上,都會有四五個留下來改補作業的邋遢孩。
旁邊的先生時而循循善誘、時而急火攻心,恨不能把知識一股腦塞進這些榆木疙瘩般的小腦殼里。
操場旁邊的十幾畝山地學田,去年秋天被師生們分成三壟,分別種上了冬麥、油菜、蠶豆、豌豆等春季作物,如今長勢良好。
金色的油菜花、紫色的蠶豆花、白色的豌豆花爭相綻放,綠油油的麥苗隨風起伏。
學堂新雇的廚師劉大爺,正弓著身子在麥田旁邊的園地里,收割著今年的第一茬韭菜。
暖春的微風吹過,耳邊傳來了蜜蜂“嗡嗡”的鳴叫聲,令人的心兒都沉醉了。
如今的自媒體平臺,各種短視頻的創作者們,把這樣一類風景和聲音,統稱為“治愈系”文案。
然而上世紀80年代的春天,王家成讀小學的時候,紅石灣小學周邊的山野鄉村,原生態的風景就是這個樣子。
身在其中卻傻傻的錯過,如今細想起來,真是有點可惜了。
紅石灣小學的教學和管理都上了軌道,當初恢復公職來到這邊,立志要把這所牛棚一般的山區學堂,改造成為易教易學的一方樂土,這個理想如今看來已經變成了現實,可王元初老先生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他的左膀右臂,民辦教師老張和老吳同志,如今正在鬧辭職呢,不來學堂已經有些日子了。
今天天氣尚好,王元初杵著木棍,正行走在前往張老師家的崎嶇山路上。
氣喘吁吁的趕到張家灣,老張卻不在家,他的愛人告訴王元初,這個老伙計去大峽谷那邊打獵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