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七章 莫斯科-《我抗戰》
第(2/3)頁
德軍認為莫斯科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御。并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爾后以強大快速集群從北面和南面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面進攻的同時,攻占蘇聯首都。
為達此目的。德軍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東“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博克元帥)地帶。“中央”集團軍群轄第9(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第4(司令為克魯格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坦克第3(司令為霍特上將)、第4(司令為霍普納上將)、第2集群(司令為古德里安上將)(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稱坦克第2集團軍,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別改稱坦克第3、第4集團軍)。共74個半師,內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亦即約占蘇德戰場步兵師總數的38%,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的64%。
陸軍由第2航空隊進行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總計約有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迫擊炮1.4萬余門,飛機1390架。德軍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武器質量上也占優勢,因為當時蘇軍坦克和飛機有一半以上是舊式的。德軍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優勢尤為明顯。
而反觀蘇軍參加莫斯科會戰的準備就明顯不足了。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右翼。
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了西部方面軍和保衛莫斯科的指揮工作。
截至9月底,蘇軍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轄第22(司令為沃斯特魯霍夫少將)、第29(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12月為什韋佐夫少將)、第30(司令為霍緬科少將,11月為列柳申科少將)、第19(司令為盧金中將,1011月為博爾金中將,11月改編為突擊第1集團軍)、第16(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第20集團軍(司令為葉爾沙科夫中將)在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西北寬達300余公里的地區占領防御。
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以第24(司令為拉庫京少將)、第43集團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10月為阿基莫夫中將,10月為戈盧別夫少將)在羅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進行防御,而將其余第31(司令為多爾馬托夫少將,10月為尤什克維奇少將)、第49(司令為扎哈爾金中將)、第32(司令為維什涅夫斯基少將)、第33集團軍(司令為奧努普里延科旅長,10月為葉夫列莫夫中將)置于西方面軍后方。
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轄第50(司令為彼得羅夫少將,1011月為葉爾馬科夫上校,11月為博爾金中將)、第3(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少將,12月為普申尼科夫中將)、第13集團軍和1個集團軍級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寬達300余公里的地區。總計在西方向上的3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
而蘇軍節節敗退之下,士氣明顯存在問題。而德軍一路高歌猛進,可謂是士氣高昂。如果不是知道最終的走向,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蘇俄能夠打贏這場戰斗,即便是斯大林也顯得憂心忡忡。
根據“臺風”計劃,德軍第2裝甲集群9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裝甲集群10月2日在維亞濟馬方向,相繼開始了進攻。
盡管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仍然突破了防御。
德軍第2集團軍突破了蘇軍第50集團軍的防線,于1941年9月下旬奪取布良斯克。
10月3日奧廖爾陷落。
德軍沿著奧廖爾圖拉的公路推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