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在下李洛,字中正-《葬元》
第(2/3)頁
可是,漢人政權兩次大規模反胡化,蒙古風俗仍然難以盡滅。由此可見,元朝胡化之重。
在這種情況下,漢人和高麗上層的雙名制就成了主流。
元代官場,流行說國語(蒙語),漢官拜見蒙古上官,不但說“國語”,還大多報蒙古名。
就是漢官之間,也會說“國語”,報“胡名”。
李洛要是不取個蒙古名,即便不是另類,起碼也是少數派,容易受到猜疑。
一時權宜變通都做不到,還能做成什么大事?
李洛能不能不做元朝和高麗的官兒,直接跑到海東發展勢力?
不能。
因為海東人口太少。
李洛處心積慮謀取元朝沿海州縣的官位,不就是為了“偷人口”么?
沒有官位護體,他如何能“偷人”?沒有人口,海東有個毛用?
等海東的人口資源能支持十萬大軍,李洛才不用再做元朝的官。
說白了,他這個達魯花赤,主要是為了人口才當的。
暫時要當好元朝的官兒,在蒙元體制內混下去,就要先對自己革命。
不過就是辮發、質孫服、胡名而已。這烈度,他還能承受。
李洛頭發被崔秀寧編成兩條辮子,挽成雙環垂在耳邊。
由于沒有髡頭(剃發),并不難看。
“嗯,比清朝的那種辮子頭好看多了。”崔秀寧笑道。
李洛哼哼:“我大清那是辮子嗎?那是豬尾巴。”
編好了頭發,李洛戴上蒙古瓦楞帽,穿上質孫服,立刻成了一個假蒙古人。
只是,他的長相,無論如何不像是蒙古人。這也是如今很多上等漢奸的標準裝扮。
李洛先寫了一封拜帖,又帶了一些寶石,就出了院子,騎馬直接往儲政院而去。
白天,真金太子一般不在皇城東宮,而是在太子理政衙門:大元儲政院。
儲政院是輔佐太子的二品官署,長官并不是太子本人,而是儲政使。
按道理,太子在東宮好好待著就成,沒必要來屬下的儲政院。
可是真金非常勤政,嫌棄東宮太安逸富貴,幾乎天天來儲政院坐堂理政,搞的儲政院長官儲政使成了副手。
李洛來到儲政院門口,拿出太子簡任的官職文書,對守門的九品官吏用蒙語說道:“在下奉了太子的命,到外地做那鎮守官人,臨行前向太子辭行。煩請通稟太子知道。”
那守門官吏是個色目人,他看“根腳告身”為真,語氣仍然很冷淡,只是沒有刻意刁難而已。
“新的鎮守官人,我們的太子殿下,可能抽不開金貴的身子。”色目守門官說到。
李洛早有準備,他掏出寫好的拜帖,“尊敬的守門官人啊,這份信里,是我對太子的忠誠,請讓太子看到吧,守門官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