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雖然算術題不難,只是小學六年級的題,但是此人能全對,那也不簡單了。 再看其他兩藝,他選的是騎和射,竟然被主考的軍官判為乙等。 另外,《唐國簡律》全對,農事考題也全對。 最后的時政策論,題目是:我唐之弊。 該生的文章沒有廢話,直接寫道:“大唐第一弊,兵多,吃皇糧人多,勞力不足,百姓雖有余糧供應,但要歉收荒年,必定缺糧。” “大唐第二弊,百姓日見安樂,戰心不足,只顧眼前,反攻中原之心不急。。” “大唐第三弊,移民男多女少,光棍漸多,于國不利。” 他最后也給出了解決之法:“動水師,抓夷奴,充勞力;借蒙韃之威,借蒙韃之毒,敲打百姓,不敢忘戰;新兵兩年內不可娶妻,一來讓其無家室拖累,二來讓百姓有女可娶。” 雖然文章毫無文采可言,但就其策略內容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崔秀寧看看此人的名字,叫雍成,乃是最早一批移民。 崔秀寧想了想,最后寫下了錄為二等。 這其實是破格了,不然以這雍成的詩詞和經史子集成績,錄取都不可能,別說二等了。 接下來的試卷,大多數都是狗屁不通,用林必舉的話說,真的只能說是識字,完全不算讀書人。 但是,其中很多人也不乏真知爍見,觀點很新穎。 只有一個叫喬運至的人,真正具有秀才的本事。此人的命題詩,就讓崔秀寧眼前一亮。其詩云: “西望中原淚不干,關山何處是長安。洛河清波飲胡馬,單于射獵北邙山……漢家興亡多少事,竟是今日最心酸。” 這喬運至的經史子集常識題,全對。 六藝中的算術,只錯了一題。 六藝其他項目他選了騎馬和書法,騎術主考的軍官打的是丙,書法么,崔秀寧給了乙等。 除此之外,文章和策論都很好,不但文辭華美,也言之有物,論證嚴密。 如他的文章: “趙氏以武將之姿,披黃袍于陳橋,篡柴周于孤寡,此莽操無過也。然唐末五代,武臣兇梟,文臣束手,乃有更迭之頻,社稷多變。此乃有唐尚武風在,而制衡已失也。” “宋室既開,猶恐覆轍,乃矯枉過正,文華雖彰,而武道淪喪……是以,軍政大事乃陰陽調劑,剛柔并濟,文武相宜,張弛有度,文貴武榮,制衡有效,此乃中庸治國也。” “武強文弱,乃有晚唐之憂;文貴武賤,更有亡宋之禍。殷鑒不遠,君王當以中庸為綱,以文武為目,綱張目舉,尚武重文,相得益彰也……” 喬運至的意思,是唐使得武將尾大不掉,是錯。宋矯枉過正,重文輕武,導致亡于異族,更是錯。所以,要不偏不倚,文武并重,行中庸之道,提倡文貴武榮,尚武重文,各安其職,相互制衡。 很顯然,這是后世現代實行的法子。崔秀寧是贊同的。 關于唐國之弊,喬運至也寫的很到位: “我唐之弊,首為大義也。君上托東國世族之名,忍辱負重于元廷,乃術也。然中原百姓,可知其實?設若起兵之日,傳檄天下,以復中原,則名分已失矣。縱使恢復隴西李氏之身,繼承李唐舊業,豈可取信于漢家?” “我唐之弊,次為兵多民少,勞力不足,豐年勿憂,而奈荒年何?……” 崔秀寧看到喬運至擔心李洛的漢人身份到時難以取信天下漢人,不禁有點吃驚。這個見識,已經很不凡了。 當然,喬運至不知道她和李洛早就有了完全的解決之道,到時,中原漢人絕對會相信李洛是漢人,特察局是干什么吃的? 喬運至的解決之道,相對李洛雖然不太高明,卻也是李洛計劃中的其中一條,他主張起兵前在中原散布消息,故意透露李洛的身份。 就是農事考卷,他錯了幾題,但也及格。 崔秀寧毫不猶豫的將喬運至評為一等,也就是秀才。 她決定,讓喬運至擔任縣令之職。 清逸文學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