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真金太子身子一顫,伏地不敢抬頭。 李洛啊李洛,你這個卑鄙無恥、陰險狡詐的逆賊,你騙了本宮好幾年,可是害苦我了! 要說真金太子心里的憤怒,絕對不在忽必烈之下。 “你們平了身子吧。既然你二人自知有過,就回去閉門思過,向長生天懺悔吧!”忽必烈冷冷說道。 對于真金太子而言,父汗的冷淡和疏離雖然在他意料之中,但聽到父汗的話,還是滿心失落。 脫不合也露出苦笑,他很清楚,自己要辭去御史大夫之職了。 真金太子和脫不合再叩首,說道:“謝父汗(大汗)天恩!”就神色落寞的站起,退身離開大明殿。 真金太子一走,大殿中的漢官們,更是戰戰兢兢,一個個低著腦袋,生怕引起皇帝注意。 可是好死不死的,忽必烈偏偏點到了留夢炎。 “留夢炎,如今李洛造反,南方有了四家反賊,要恢復漢人的江山,你倒是說說,何故?咹?”忽必烈的聲音很和緩,但聽在留夢炎耳中,卻如同霹靂。 留夢炎撲通一聲跪下,“圣上,李洛等人狼子野心,只為了癡心妄想就犯上作亂,此等樣人,自古歷代皆有,不獨我大元,還請圣上明鑒!” 忽必烈話里話外透著一個意思,漢人不可靠!包括…李洛、李節、羅昱、李璮這樣的漢人臣子! 留夢炎當然要為漢官們辯解,總不能讓大汗真的對漢官心灰意冷,全無信任吧?那他們這樣漢官何去何從呢? 留夢炎的意思是,李洛等人造反,純粹是個人野心作祟,與是不是漢人沒關系。 忽必烈哪里會相信留夢炎的辯解?自從李洛等漢臣造反,他對漢官就更加猜疑,本來就不多的信任,也不復存在了。 他決定,等到滅了南方幾家反賊,就下一道旨意,廢黜所有漢法,全面實施蒙古舊法,再裁撤漢員,剝奪漢將兵權。 哼,漢地的地界,還是要靠草原上的祖宗成法,才能壓得住。不然,今天張三造反,明天李四作亂,這大元朝還有沒有寧日了? 忽必烈懶得再搭理留夢炎等漢人,有些帳,以后再算。今天要議論的,是如何快速平定李洛等四家反賊。 “你們都說說,南邊有四家反賊,如何盡快平賊?朕去上都避暑之前,不想看到南方還有反賊!”忽必烈少見的露出怒色。 忽必烈幾乎每年六月都要去上都和林避暑。這么一算,就是要求在一個月內平賊。 伯顏出列道:“啟稟大汗,據忽都帖木兒最新戰報,那蕭隱雖然鬧出老大動靜,卻在襄陽,長沙連接為忽都帖木兒所敗,如今固守一些城池,就像失去力氣和勇氣的野狗,最多一兩個月,湖廣,四川和福建的白蓮教紅巾賊,就可平定。” “再說殘宋余孽趙良鈐。趙良鈐自從占了廣州路,很多漢人泥腿子起來擁護,就以為恢復了他們趙家的江山,得意的就像撿了兔子的蹩腳獵人。可是怎么樣呢?廣州路已經大半都被張弘范收復,剿滅趙良鈐,不需要多久了。” “至于江西的黃華,雖說占了半個江西,但也被完哲都大敗,如今只能守著洪都和贛州,也折騰不了多久。” “奴才以為,蕭隱,趙良鈐,黃華等反賊,最多撐到六月。等到剿滅他們,張弘范,忽都帖木兒,完哲都等人就會騰出手來,數路大軍合圍江浙,李洛叛軍必敗無疑,最多撐到八月。” “這還是最保守的法子,也是最壞的結果。倘若調遣陜西河南鐵騎,從武關和劍門關南下,經過荊襄直下江浙,則李洛叛軍,最多撐到七月!” 忽必烈點點頭,伯顏的判斷和他差不多。但他一定會采取最快的法子。他不想等到八月,那就直接調遣河南江北行省和陜西行省的鐵騎南下吧。 “傳旨,調遣河南江北行省蒙古鐵騎兩萬,探馬赤軍騎兵五萬,漢軍五萬。再調陜西行省蒙古鐵騎一萬,探馬赤軍騎兵三萬,漢軍四萬,從武關和劍門南下…” 忽必烈一張口,就是十一萬騎兵,九萬漢軍,總兵力高達二十萬!其中光蒙古鐵騎,就有三萬之多。 真的是看得起李洛啊! 這十一萬鐵騎真要到了江浙,哪怕江浙并不太利于騎兵作戰,李洛也堅持不了多久。 真的打不過。 火炮對于后勤的要求太高,機動性也太差,打步兵當然厲害,可是要打靈活機動的騎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騎兵就在火炮射程之外耗著你,拖著你,擾騷你的補給線,搶劫你的村莊……李洛能怎么辦? 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到。蒙古騎兵都不用拼命,只要騷擾江浙幾個月,唐軍就只能退回海東。 為何金國和南宋那么強大,正規軍一百多萬,卻硬是打不過蒙古軍隊?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馬缺騎兵。 以步兵為主的唐軍,雖然素質很高,但畢竟是步軍,面對集群化的騎兵軍團,真的太吃虧了。 所以,當群臣聽到忽必烈調動北方大軍的圣旨,都一致認為,李洛蹦跶不了幾天了。 為何不調動云南王的十幾萬大軍?因為云南王正在用兵緬甸。 卻聽忽必烈又道:“為了關隘通暢,以免被賊軍所據,傳旨四川平章鐵失不花,增加駐守劍門的兵馬。再傳旨忽都帖木兒,增兵武關。” 忽必烈到底是個馬上天子,對中原地理關隘也很熟悉,他敏銳的察覺劍門和武關的重要。 如今海路和長江都被李洛叛軍封鎖,北方大元鐵騎南下平叛,只有經過武關和劍門南下。 而其他地方,要么是崇山峻嶺,要么是江面寬廣。 只有武關和劍門可以讓大軍通過,只要控制了長江上游,叛軍就是鎖江,也鎖不住了。 “大軍到了南邊,就交給忽都帖木兒和完哲都統帥。”忽必烈直接點將,竟然下意識的忽略了平南大將軍張弘范。 這再次讓漢官們心頭一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