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凌霄城。 僰王卜矢親率一萬三千僰兵,幫助長寧軍大敗呂文煥后,就帶著戰死族人的尸體,干脆利落的離開,根本就沒有和凌霄城打招呼。 竟是來的突然,走的也突然。 不知道的,還以為卜矢是為善不留名,專門跑來做好事的。 但其實是卜矢趕回去向唐國特務催討酬金了。 僰兵連感謝的機會都不給就離開,這讓凌霄城軍民很是不解。 “舍人,這是何故?”部將們看著僰兵消失在山嶺中的身影,一頭霧水。 易士英沉吟了一會兒,終于明白了,“他們應該是被誰請來解圍的。” “誰請來的?難道是廣州的官家?”部將們猜測道。 廣州官家? 易士英不敢肯定。不過,愿意花巨大代價請僰兵來解圍的,不外乎是廣州官家,江陵蕭隱,臨安李洛。 僅此三家而已。 這三家都有可能解救凌霄城。最有可能的,還是廣州官家。易士英最希望的,也是廣州官家。 “先別管這么多,趕緊打掃戰場,收繳韃子軍器糧草!”易士英也不想這么多了。 長寧軍此時人人歡喜無限,大捷啊。元軍遺尸過萬,光留下的軍器糧草,就是一個大豐收。 有了今日的繳獲,凌霄城又能堅持很久了。 正在凌霄城軍民搬運戰利品時,山外終于開進來一支兵馬,打著元軍的旗號。 長寧軍立刻布防,嚴陣以待。 可是那支元軍到了半山腰就不再前進,緊接著,一個三十來歲的英武漢子就獨自一人來打凌霄城下。 “在下宗晝,乃唐王所遣,求見凌霄城守易士英將軍!” 什么?不是元軍? 唐王李洛所遣? 易士英立刻明白,雇請僰兵解救凌霄城的不是廣州官家,而是遠在江南的李洛。 呂文煥為何這么容易就敗逃?一定是元軍在山外的大營被端了。否則,光靠一萬多僰兵,呂文煥絕對不會潰敗,不然他也不是呂文煥了。 “快快有請!”易士英趕緊請宗晝入城。 這可是于凌霄城有恩的貴客! “在下宗晝,見過易將軍!”宗晝入城后拱手行禮。 易士英心道好一條大漢,也趕緊拱手行禮道:“宗晝兄弟客氣了,請入城守所喝茶!” 宗晝隨著易士英等人一邊走向城守所,一邊打量凌霄城,發現都處都是低矮的石頭屋子,密密麻麻,說明住的很擁擠。 這城也不大,占地也就一里出頭,街道狹窄,所以乍一看城中人口很多。 宗晝一路走來,發現不少凌霄城的軍民在指點談論自己,臉上都帶著激動的神色。他所見到的長寧軍,個個都是神色彪悍肅毅,一看就是那種百戰精銳。 所謂城守所,其實就是規模稍大一些的石屋,也就普通農家院子大小。 宗晝跟著易士英等將領進入城守所,在庭中坐下,立刻有個小姑娘主動給宗晝打來一碗水。 “凌霄,你去告訴老劉頭,就說來了貴客,讓他烤一只臘羊待客!”易士英對那小姑娘吩咐道。 “是,大父!”小凌霄稚氣的答應一聲,就放下水壺邁著小腿跑出去。 宗晝倒是想不到凌霄城常年被圍困,竟然還有臘羊。 原來,元軍雖然常年圍困,卻是在山外山口,而不是堵在城下。那樣的話,時間長了元軍也吃不消啊。 所以,元軍不攻城的時候,城中軍民就靠山吃山,出城到大山中打獵,補充口糧。 賓主坐定之后,宗晝才取出一封信,“這是唐王殿下的親筆信,請易將軍過目。” 易士英接過信,越看臉色越精彩,最后忍不住擊節說道:“唐王高義!唐王高義啊!我等愧不敢當!愧不敢當!” 他將信給眾將傳閱了一邊,眾將也都是動容。 原來,李洛先是高度贊揚了凌霄城軍民堅持抗元的大無畏精神。其中有一句是:“弘田橫之義,揚蘇武之節;羞殺李陵,遠邁張巡。” 還有一句是:“天下負凌霄城久矣,而凌霄城不負天下。” 更有一句是:“寧舍金銀百萬,不舍凌霄一人。吾既起兵,但有寸氣,斷不使此城零落于胡塵。” 這幾句話讓易士等人很是感動。從來沒人說過這么暖心的話啊。 唐王不光話說的暖心,也真的花了大價錢雇請僰兵出馬,甚至勞師動眾、大費周章的派出播州軍楊漢明前來救援,解了凌霄城陷落之危。 這些還不算。李洛在信里說,送凌霄城軍糧五萬石,鹽千石,羽箭十萬支… 這些贈送的物資,加上繳獲,足夠凌霄城再堅守兩年。這些糧食軍器,都是播州軍在山外元軍大營搶的戰利品,大半都給了凌霄城。 對凌霄城來說,真的是及時雨,雪中炭,仁至義盡了。 和廣州趙官家相比,當真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啊。如今抗元義軍中,以唐王李洛最強,可卻反而只有李洛把他們當回事。 人心都是肉長的,該怎么選擇那還用多想么? 易士英和眾將之間心照不宣的交換了眼神,大家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易將軍,唐王送的東西,就在半山腰,還請易將軍去搬運。”宗晝說道,“在下軍務繁忙,無法久留,就不在城中用飯了。” 易士英聽他說軍務繁忙,也不便挽留,只好寫了一封回信,讓宗晝帶給李洛。 宗晝看到易士英的信抬頭稱呼是:“唐王殿下鈞鑒,末將易士英敬拜……”宗晝不由露出微笑。嗯,大王的苦心總算沒有白費。 宗晝問:“不知城中還有多少軍民?” 易士英回答:“大概還有萬人,老弱婦孺近四千,戰士還有六千余。”雖然戰士不多,但個個都是戰意堅韌的精銳,身經百戰的抗元老兵。 宗晝點點頭,“以這些人口,大王送的糧食還可以支應一兩年。” 易士英道:“請宗晝兄弟回稟唐王,只要唐王抗元之心不改,凌霄城從今往后,唯唐王殿下馬首是瞻。” 宗晝點頭:“在下必定如實回稟。江山不改,后會有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