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629、630節 唐國大祭…行在殺機-《葬元》


    第(1/3)頁

    七月十五,中元節,唐國大祭。

    這是全國百姓都通過大詔知道,今日會祭祀英烈,迎送英靈,乃是國之大祭。

    大詔中說的很清楚,大祭祭祀的是自海東時代起,六年來戰死、病故、傷重而逝的八萬三千一百二十四位將士,包括鄉勇,以及衛國而死的百姓。

    臨安,金陵,成都,洛寧等各大城池,主街道上的紙人紙馬,軍旗花環,魂幡紙錢,殃榜白紼,沿街擺出數里。

    每隔半里就設一靈棚,設置香案,挽歌郎兩人,樂器一班,招魂舞者八人,道士四人。

    軍中,每一個團隊或每一艘大軍艦設置一個靈棚。

    光臨安城,就設置了靈棚三十二處,僅僅招魂舞者就用了兩百多人。

    人人白紗纏臂。各地大小城池白幡白幔,一片肅穆。

    而在鄉村,鄉公所也設置靈棚,挑選鄉民擔任挽歌郎和招魂舞者。百姓也皆用白紗布纏臂。

    用來大祭的挽歌詞,也早就寫好,連同祭舞動作,也早在兩個月前編排。就連文化底蘊差的鄉村,也都準備就緒。

    各地新建的道廟,尤其是忠武道廟道社,今日更是香火大盛。

    整個唐國,都是萬家縞素。

    根據新鮮出爐的規定,大唐有清明小祭,和中元大祭。清明小祭只是朝廷和各地官府去道宮道廟祭祀,百姓不用參與,只祭祀自己的祖先就行了。

    但中元大祭不同,必須全民參與。當日禁嫁娶,禁酒宴,禁喜樂。

    而英烈家屬,本日可齊聚各地靈棚,監督祭禮,接受百姓致敬。

    自古以來,祭祀陣亡將士之隆重,無過于今日。

    從皇宮到郡縣官衙,到鄉村公所,都掛上了鑲著白邊的唐國龍旗。

    素色天下重!

    下午未時一刻,唐王攜王后,率領文武百官?  打著盛大的儀仗隊伍,在鳳凰山下列隊。

    而此時?  臨安城的百姓也大部分上街?  在坊正的組織下,列隊圍繞靈棚。

    時辰一刻是統一的祭祀開始時間?  不單單臨安,全國都在這一刻舉哀。

    一國大慟!

    李洛和崔秀寧一身朝服?  袖口掛了白花?  和其他所有人都不同。

    在李洛攜崔秀寧登上素車的剎那間?  大祭禮官鄭思肖大聲道:“鳴炮!”

    兩尊沒有裝填彈丸的六斤火炮頓時轟鳴起來。

    “轟!轟!”

    炮聲一響,由四匹白馬拉動的唐王素車,就緩緩前進。再后面有一對白馬拉動的素車,也載著世子李征和李律李微?  由女官甄良秀和一個宦官看顧。

    侍衛簇擁前后?  禁軍前面開道,而文武大臣全部徒步跟隨,浩浩蕩蕩出鎮塘門。

    與此同時,儀仗隊中的號角?  也一起吹響。鼓車上的大鼓,鐘車上的鐘磬?  也全部奏響。

    “嗚嗚嗚——”

    “咚咚咚——”

    悲哀肅穆的樂曲聲中,隨駕的六十名挽歌郎一起緩緩唱起挽歌: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隨駕的隊伍挽歌鐘鼓一起,整個臨安城三十二個靈棚,也一起舉哀。招魂舞者也穿著繡著唐字的白袍,頭戴花環,戴著假面,披發而舞。

    所有的樂器奏響,所有的挽歌郎揮起白幡緩唱《國殤》,歌而謳之,謳而再歌。

    此時此刻的唐國,在兩個多月的精心準備下,東到海州,西到益州,無論城鄉,舉國哀樂同奏,共唱《國殤》,震驚天下!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哀婉恢弘的挽歌聲中,唐王的親率的大祭隊伍出了臨安城,來到錢塘江邊。

    江邊上,已經準備了數以千計的紙人紙馬等祭品。江邊上的搭建的木臺上,六十四名舞者(八佾)正披發而舞。

    “舉燔禮!”

    很快,紙人紙馬等物都被點燃,江邊燃起沖天大火。

    大火一起,樂舞挽歌更是激揚,聲震江海。

    接著,隊伍又離開江邊,往城北的忠武神宮迤邐而去,開始最隆重的大祭。

    臨安忠武神宮是目前唐國最大的忠武道廟。此時的忠武神宮,香煙漫漫,鐘鼓煌煌,無比莊嚴肅穆。神宮廣場上,由三百六十名唐軍將士充當的挽歌郎,正身穿白甲緩唱《國殤》。

    而六十四名舞者,六十四名樂者,以及八名麾者,八名旌者指揮舞樂。

    忠武神宮內的所有道士,都在念道道經,稱頌陣亡將士恪守武道,英靈長存,將化為浩然正氣,庇佑華夏,永保大唐。

    一面巨大無比的浴火鳳凰軍旗,在廣場上拉開。

    煙霧繚繞中,李洛攜著崔秀寧緩緩下了素車,被簇擁著進入忠武神宮。

    文天祥和林必舉等宰執緊跟其后,亦步亦趨的登上臺階,上了廣場。

    偌大的廣場上,本來就場面宏大,唐王和大臣一到,就更加隆重萬分。

    “嗚嗚嗚——”

    一排排巨大的號角吹響,整個天地間都一片肅穆莊嚴。

    “唱名!”

    號角一響,就有整整一百名武士走上高臺,展開長長的名單,各自念出陣亡者的名字。

    八萬多人全部要念完。他們中有海東時代的老兵,有江南新兵,有鄉勇,還有義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