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們才有機會出兵攻唐。 換句話說,唐軍要是在安南速戰速決,他們一定不敢出兵。可要是唐軍陷入泥潭,那就是絕好的機會。 躲在高原上占據絕對地利的大理軍,才有可能冒險攻打益州。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李洛故意在安南“陷入泥潭”,當然是一出戰略欺騙,引誘大理和趙宋軍事冒險。 將大理主力引出來干掉,是這次南征的目標之一。 還僅僅是目標之一罷了。 南征這么大的動作,李洛不可能只有一個目標。他哪次不是一箭雙雕,甚至一石四鳥? “授節!”李洛下令。 號角聲中,一根節仗奉上,李洛接過節仗,授予文天祥。文天祥恭敬的接過,大聲道:“臣必不辱使命!” 這就是賜節。 “頒印!” 文天祥再次雙手接過大印,第二次大聲道:“臣必不辱使命!” “賜符!”緊接著兵符也交到文天祥手里。 “臣必不辱使命!”文天祥第三次說道。 “誓師!” 文天祥也是一身華麗的玄甲,腰挎唐刀,兵符,一手持節,一手托著軍印,不疾不徐的走上高臺,面對全軍將士。 后面兩個軍吏,亦步亦趨的跟著文天祥走上高臺,兩人都各自托著一個木盤,一個木盤是空的,一個木盤放著一卷文書。 文天祥先將節仗和軍印高舉,再緩緩放入左邊空的木盤。同時右邊的軍吏立刻半跪,奉上托著文書的木盤。 文天祥拿起木盤中的文書,這是一份誓師表。 他展開誓師表,大聲念起來。其實能聽到的人不多,只是個形式罷了。 “安南者,華夏之故土也;越人等,炎黃之苗裔也。自秦定嶺南,移民南遷,趙佗歸漢,世為漢地,流官牧治,蓋千余年也?!? “故而漢家文治,蔚然天南,倉頡之字,行于海角。千年已降,早入諸夏。及至弱宋,疆土分析,北失燕云,西失甘涼,東失遼東,南失靜海。安南以靜海軍節度使分疆自立,蓋三百余年?!? “而蒙元起與漠北,仗馬南侵,鞭撻天下。四國盡滅,獨余安南,終不免淪亡。今,元軍盤踞,靜海不靜,安南不安,民如倒懸,馬入農田,數百萬眾,血淚已干?!? “大唐諸夏之長,圣主華民之父。越人之難,痛于肺腑…今不待恢復,乃發諸夏之漢、吐蕃、畬、瑤、侗、彝、苗、羌、土家九族兵馬三十萬,吊民伐罪,剪滅兇頑,克期蕩平,洗滌胡塵,再造桑梓…” “爾等大唐之長城,圣主之虎賁,華夏之衛士,安忍夏土分離,同胞罹難…當恪守武道,奮力向前,誓死報效…不使武德有虧,軍旗失色也?!? “眾軍肅聽,吾有一言。我大唐軍法嚴明,律令森然,自當令行禁止,不敢稍犯……班師之日,凱旋之時,吾與眾軍飲之君前,不亦快哉!華夏三九八二年,唐五年九月十八?!? 文天祥的誓師詞念完,軍禮官就喝到:“奏樂!” 頓時,軍中的鐘鼓號角節奏悠緩的響起,旋律悲壯蒼涼。緊接著,軍禮官抽出唐刀一揚,出征將士就一起開口緩唱軍歌《國殤》。 十幾萬人高歌,聲音驚天動地,就連江水也被震起了漣漪。臨安城中的百姓聽到歌聲,一起駐足靜聽,神色肅然。 直到軍歌唱完,附近的群山還是回聲裊裊,猶如天音。 文天祥走下高臺,率領一群將領來到李洛的馬前,行禮道:“臣欽命南征元帥文天祥,誓師已畢,特來陛辭,恭請大王示下?!? 李洛肅然道:“出征!” “諾!”文天祥與眾將下拜禮畢,大聲道:“本帥奉旨南征,傳令!上船出發!” “諾!”眾將發一聲喊,就大步流星的各歸所部,組織兵馬上船。 整個大軍,頓時緊張有序,凌而不亂的動起來。 直到大半天之后,所有兵馬輜重才全部上船。 “轟轟!”隨即晉陽艦上的火炮轟響,下達了起錨的命令。 一片白帆轉動之間,猶如白云翻滾。慢慢的,一千多艘艦船組成的巨大的艦隊,緩緩離開碼頭,往外海而去。 唐軍起大軍三十萬南征的消息,很快就傳往四面八方。僅僅四天后,就傳到廣州。 已經成了太上皇的趙良鈐大驚之下,趕緊派人通知攻打暹羅的皇帝趙昌,讓他堤防唐軍。同時緊急動員,嚴防唐軍攻打廣東。 幾乎同時,江陵的梁國君臣也知道了。 監國太子蕭焱,李洛終于要開始統一之戰了。他早接到李洛的信,讓他促使組織三國聯軍,攻打唐國。 很顯然,李洛南征雖然抽調了大批精兵南征安南,但他希望三國攻唐。 這說明他勝券在握,根本有恃無恐,渾然沒有將三國幾十萬大軍放在眼里。 說實話,蕭焱不是沒有動搖過,而且到現在內心還在適時煎熬,痛苦掙扎。 他真的很想延續大梁,做個言出法隨的大梁天子。但他很清楚,他根本做不到。 相對大梁,李唐太強了。李洛只要愿意,半月之內就會兵臨城下。 真的打不過啊。 李洛又這么精明,這么冷靜,一點小錯都不肯犯,大梁沒有僥幸的可能。 所以,蕭焱為了歸唐后的富貴,蕭焱立刻就下令,準備派出使者奔赴大理,商議乘唐軍南征分兵,聯合攻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