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651、652節 遷都之議,安南歸唐-《葬元》


    第(1/3)頁

    遷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

    無他,只因為臨安實在不適合作為一個統一王朝的國都。

    就算僅僅作為南朝國都,都不合適。

    李洛打開地圖,在北方一劃拉,“北宋之前,無論經濟還是文化,一直是北方比南方強。為何現在北方不行了?一是戰爭太多導致人口南遷,二是契丹,金,西夏,蒙古這些政權的長期統治,使得文化衰落,人才不行了。三是水利和環境的惡化。”

    崔秀寧道:“也就是說,南方經濟人口上領先也就一百多年?”

    李洛點頭:“北宋滅亡是個分水嶺。北宋前期,北方仍然占優。不然后周也不能吊打南唐。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契丹和西夏的壓力,北方苦難加深,南北開始平分秋色。北宋滅亡,南方超過北方。”

    “所以,未來一定要定都北方。一方面北方在軍事上更有戰略意義,二是可以帶動恢復北方的經濟文化。”

    “我們的計劃,高麗,日國,遼東,漠南漠北,西域,吐蕃都是要拿下的。那么這個首都,首先在軍事上具有最重要的輻射作用。二是在文化上有底蘊,三是經濟上的輻射效果最強。”

    崔秀寧道:“所以你一直猶豫是選北京還是西安,洛陽。我傾向于北京。”

    “那我們就要說道說道,仔細分析分析了。”李洛坐下來。

    “首先軍事上,未來的威脅最大來自哪里?是東北和日國?在東北和日國都成為本土的情況下,事實上東北方向不會有后世歷史上的威脅了。”

    “最大的威脅,來自于西部!一是蒙古帝國,二是奧斯曼帝國,三是綠色東來。你看后世西域和西北變成什么樣子了?”

    “中西亞的產油區一動要拿到手里。那就必須長期對西部大陸保持軍事壓力。絲綢之路也要復興。蒙元干了一件好事,就是利用被征服者修建了西北到東歐的驛站,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定要利用這點,不能讓這條東西貫通的驛站廢棄。”

    “北京不合適,只能看守東北和草原。可東北和草原將來很難有大威脅,戰略和資源地位遠遠比不上西部。所以,長安最合適!”

    “別拿什么海權說事。都城靠海就能有利于開拓海權?那不是扯淡?德川幕府幾百年沿海都城,卻閉關鎖國了。明清的北京城都離海近,發展出海權強國了么?還有很多天生的島國,發展出海權了么?”

    “倫敦不是沿海城市,馬德里和巴黎更不是,但英國,西班牙和法國都發展出海洋強權了。海權靠的是國策,是戰略布局?  不是首都是不是靠海。”

    “咱們定都長安,就不能發展海權了?”

    崔秀寧聽完李洛的一番演說?  還是提出了看法:“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未來的確是最大的威脅,除非我們退出中西亞。可中西亞的產油區必須要掌控?  我們不可能退出。”

    “從軍事和石油資源的角度看,定都長安的確最適合。可問題是?  長安開發過度?  水土流失嚴重?  關中不再是金城沃土了,還能擔負起一個大國首都嗎?糧食運輸就是個大問題。”

    李洛笑了笑,“所以說,先入為主害死人吶。你去過現在的關中沒有?和后世根本就是兩碼事。看過歷史地圖沒?關中直到明初?  還是郁郁蔥蔥?  植被豐茂。”

    “關中退化嚴重,就是在元朝。元朝統治關中一百多年,養了一百多年的馬!西安在元朝叫奉元,這名字可不白叫。關中平原?  渭水和黃河兩岸,長期養馬十幾萬匹!關中長期是忽必烈的封地?  他就是靠關中的馬力和物力爭奪汗位的。”

    “趙匡胤和忽必烈都曾想定都西安。趙匡胤是因為弟弟反對,有心無力。忽必烈是因為要控制漠北老家,所以最終放棄。”

    “就是朱元璋也曾想定都西安。他曾寫詩說: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既洛陽。他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朱標回來后上奏《經略建都表》,奏請營建長安。這說明什么?說明起碼到明初,關中雖然因為元朝長期養馬遭到破壞,但仍然能做都。”

    崔秀寧笑道:“那朱元璋怎么又放棄關中了?”

    “問得好,有分教。”李洛來勁兒了,“有兩個原因。第一,朱標從關中回來,還沒開始營建長安,就病故了,那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非常悲痛,健康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秦王朱樉的封地正是在西安,乃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藩,史記秦王‘富甲天下,擁資千萬’。他得知老爹想遷都長安,怕自己的封地沒了,就跑到朱元璋面前哭泣反對,哀求不要遷都。朱元璋大怒,將他囚禁起來,準備廢了他。朱標死前求情,才放了他。”

    “這兩件事,加上其他事,營建長安的事就暫時擱置了。不過,一直沒有廢止,到了建文朝,還有營建長安的計劃。可是一場靖難之役,朱棣奪取皇位,鐵了心要遷都北平,這才成就幾百年北京城。北京成為明朝都,偶然性太大了。至于清朝,人家老家就在東北,當然要立北京為都。”

    “我們呢?我們既不是朱棣,老家又不在東北和草原,干嘛要立北京為都?”

    崔秀寧想了想,“好像唐朝的時候,皇帝就曾經常率文武百官去洛陽,叫什么就食,據說是關中的糧食不夠吃,是不是真的?”

    李洛笑道:“這是真的,逐糧天子嘛!唐高宗就曾三次去洛陽就食。的確,雖然關中富裕,可當時人口太多,經常災荒,糧食不夠吃。可是,這不是根本原因。”

    “早在秦朝,關中就經常糧食不夠吃,所以肯定不是災荒和人口問題。”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作物品種!關中是粟米(小米)的起源之地,種植粟米的歷史非常古老,據說秦國的秦字,就來源于此。”

    “唐朝關中種的最多的是粟,再就是蕎麥,最有價值的小麥反而種的最少。你知道,小米的產量太低了。只有小麥的一半不到。而且粟米熱量低,沒有小麥能量高。”

    “漢朝皇帝曾經九次下詔推廣小麥,可是因為磨面技術沒有發明,小麥太難吃,內稱為野人之食,根本沒有多少人愿意種。尤其是粟米起源的關中,就更是排斥小麥。河南小麥種植超過一半了,可關中的小麥還不到兩成種植面積。”

    “關中的小麥長期推廣不起來。直到唐朝中期,關中的小麥推廣才有起色,這才是就食洛陽最主要的緣由,老秦人太固執了。這也是為何盛唐那么富強,還要就食洛陽,晚唐不行了,卻反而沒有再就食洛陽的原因。”

    崔秀寧問:“沒這么簡單吧?”

    李洛道:“對。還有就是,小麥種植太需要時間,技術遠比種植粟米復雜精細。而關中人是府兵精銳,他們需要更多的農閑時間訓練打仗,也不喜歡精細種植莊稼,所以小麥遲遲在關中無法推廣。”

    “老陜以粟米為主食,一直到宋朝。粟米產量又低,能量又低,那肯定不夠吃。但也不是沒有好處。一是更抗旱,二是可以偷懶。因為種粟很簡單,農時花的少。你以為老陜為何懶漢多?這就是根由啊。”

    “我去!”崔秀寧搖頭,“老陜懶漢多因為這個?我覺得太扯淡了。王八念經!”

    “哈。”李洛一笑,“老陜的懶可不是一般的懶。他們是懶于精細伺候莊稼,卻勤于打仗!他們不是真正的懶啊。說白了,老秦人自古以來,就是半農半兵,他們不愿意向河南人那樣,做個純粹的農民。”

    “作物品種,是唐朝關中糧食不夠吃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水利吃老本,長期只靠秦國西漢的水利老底子,抗旱能力太差。第三,就是唐代關中貴族門閥太多,土地壟斷太嚴重。唐朝曾經發生過荒年皇帝去洛陽就食,而關中門閥還將糧食賣到外地的怪事。”

    “總之原因很復雜很多,但都是技術性問題,而不是你所認為的自然環境惡化。現在的關中,遠不到千溝萬壑的時候。我們定都長安,解決好作物安排,水利灌溉和土地壟斷的事,就不怕沒糧食。只要做好環境治理規劃,就不怕出現后世的黃土高原。”

    崔秀寧覺得有道理,“那要不要再和大臣們商議一下?”

    李洛擺擺手,“元從巴不得遷回海東,江南官員巴不得不遷都,益州人希望遷到成都,湖廣人希望遷到江陵。我們都拿定主意了,為啥還要和他們商議?就是要乾綱獨斷。”

    崔秀寧道:“關中還在元廷手里,你想遷都長安也遷都不了。眼下呢?你馬上稱帝了,這宋宮只剩幾座完好的建筑,的確不像話。”

    李洛皺眉思索,“要不暫時遷到江陵?”

    蕭隱起兵后,急于享樂,征發了幾萬人修建宮殿。到蕭梁滅亡之前,已經竣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