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723、724節 簡化文字,規范度量衡-《葬元》


    第(2/3)頁

    這不是什么驚世駭俗,不可接受的事。只不過,朝廷一直沒有提倡罷了。

    陛下的簡化之法,并不會將老祖宗的文字變得面目全非,那就能接受。

    再說,就算他們不同意又能怎樣?除了乖乖領旨照辦,難道還敢反對,還能反對么?

    “陛下此舉,真乃素王之德啊。想必羲皇聞之,也必欣慰之。陛下,翰林院愿意擔當簡化文字之責。”牟巘說道。

    大唐學宮祭酒黃朝江也趕緊出列,“陛下,大唐學宮愿接此任!”

    爭奪簡化文字的重任,不止是爭功,還因為害怕李洛親自干。

    他們自己干,更放心。

    李洛欣然點頭,“就交給翰林院和學宮聯合辦理。今年之內,要完成五千常用文字之簡化。還有,再借此機會,編輯《洪武字典》,將拼音符號,簡化字收錄進去。”

    李洛的計劃,是等到簡化文字完成,就大規模刊印《洪武字典》,普及推廣簡化字。

    自古以來的士林,才智之士燦若星辰,難道就沒人想到推廣簡化字嗎?

    不可能是他們不懂。多半是因為私心。他們以文臣自矜,目空白丁,壟斷文字以自貴。文字越復雜,會寫字人的越少,他們就越超脫于世。

    不是不懂,實不愿爾。

    可天子必須公心為本。只有真正聰明的君主才知道,君主最大的私心,其實就是公心。

    “到明年秋季,所有詔書,公文,教材,皆采用簡化字。”李洛下令。

    司錄郎中立刻更加坐直了身子,肅然記載:“…上以文字繁復,不利教化,詔令翰林,學宮簡化之。并編撰《洪武字典》…”

    司錄寺記錄《洪武政要》是有原則的。司錄郎中不會發表個人的褒貶看法,而是秉筆直書,記實般的記載天子和百官的政論。

    但是,李洛今天瞅準了這個好日子,他的大招還沒有完。

    定下文字簡化的大事,天子又開始學起始皇帝的那套。

    “大唐志在天下一統,可這大一統,難道僅僅是土地和文字的一統么?始皇帝千古一帝,他不但統一華夏,還統一了字體,還統一了度量衡,功莫大焉。”

    “可是如今,世事屢變,這各地度量衡,也不再統一了。大斗小斗,長尺短尺,不盡相同,標準混亂。使得重有缺兩,長有缺寸,不但諸多不便,也方便奸商稅吏盤剝小民。”

    “朕,準備重新設定度量衡。工部,要制定度量衡的模母,以為天下標準。還要制造尺子、量斗、秤盤、時鐘,由專賣司售賣天下。”

    “民間暫時不可私造尺斗秤。凡征稅和丈量田畝等事,一律只準使用朝廷標準的尺斗秤。”

    李洛喝了一口茶,捋捋小胡子,“另外,還要重新厘定度量。一天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八個刻度,不夠精細。朕要將一個時辰改為十刻,每刻十分,沒分十秒。”

    李洛的“分秒”都比后世大。他的一分是后世一分出頭,一秒是后世三秒多。拿到古代,已經很精確了。

    古代計時,小單位往往用什么半柱香,一盞茶,一個呼吸等等描述,很不精準。這當然需要改進。

    “長短,分為十毫一厘,十厘一寸,十寸一尺,十尺一丈,百丈一里。”李洛說道,他的毫厘寸尺丈里的長短,和宋元不同,和后世西方標準也不同。

    事實上,歷朝歷代這些標準都不盡相同,各地也有差別。就是最穩定的寸,自古以來變化也不小。

    “所以,這最短之刻度,便是一毫。毫,便是最初基準。以傳國玉璽四邊之長為基準,定為一尺作為母尺,再用圓規分割為十寸,寸再分割為十厘,一厘再割為十毫。”

    傳國玉璽寬三寸有余,四邊長度大概有后世四十厘米出頭。以此作為一尺,比宋尺長十厘米。李洛搞出的尺寸,比宋朝大些,但毫厘又比后世西方標準小。

    但是一里,又和宋朝差不多,都是后世400米出頭(清朝前一里420米,清朝570米,民國500米)。

    李洛想要以華夏的度量衡,來作為將來的世界標準。

    “還有重量。以傳國玉璽為五斤作為基準,工部做出一斤重的秤砣為母。廢十六兩制,改為每斤十兩,每兩十錢,每錢十分。”

    “百斤為一鈞,十鈞為一料。”

    李洛的一斤,相當于后世六百克,和宋朝一斤差不多。但兩的重量變大了。

    “還有就是,以十立方厘為一合;以十立方寸為一升;以一百立方寸為一斗;十斗為一石。”

    李洛的一升,和后世一公升差不多,一石比宋朝的石大了一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