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陛下,臣很了解高麗。”李簽斟酌著說道。他風度儼然,儒雅天成,光看賣相,那的確是敦敦君子。 李洛心中一哂,笑話,你能不了解高麗么? 卻聽李簽繼續說道:“臣以為,我大唐雖然天下無敵,可要征服高麗,卻非十萬大軍不可。” “中原自古征討高麗,多有不遂,其實就是小看了高麗。高麗雖小國,可山海表里,民雖彪悍不足,可堅韌有余。只有以獅子搏兔之勢,一舉粉碎高麗戰心,方能速戰速決。” “臣建言,可兵分五路。一路封鎖鴨綠江,阻止元廷援軍,攻打雙城總管府。第二路在西海岸登陸進攻平壤,攻克西京。” “第三路從漢江水而入,攻克高麗南京漢陽(漢城)。第四路也在西海岸登陸,攻打王京開城。第五路從東海岸登陸,攻打東京慶州。” 李簽說道這里,老臉不由有點燥熱,“如此一來,高麗被斷絕外援,四京一下,立時便亡。當初隋煬帝和太宗攻打高句麗,都是大軍從北往南推進,以至于高句麗得以南撤。” “蒙元征討高麗,也舉措失當,采取從北推南之軍略,導致高麗抵抗數十年,五次攻打才得以征服。” 李洛聽得不住點頭。說起來,最危險的人的確是叛徒啊。他原本的策略,是兵分兩路,一路封鎖鴨綠江,一路攻占王京開城。 可李簽卻提出了五路伐麗的戰略。仔細思量,的確是五路伐麗更容易征服高麗。 高麗是小國,可絕對不是弱國。四五百萬人口,常備軍十萬,預備軍超過二十萬,哪里弱了? 高麗國土面積超過二十萬平,和整個江南差不多大,從軍事的角度說,的確是多路出兵更好。 李簽又道:“當年蒙元征服高麗,猶有三別抄軍矢志反元,百姓多有暗通聲氣者。就是因為蒙元保留了高麗王廷,讓三別抄還有效忠之君。” “高麗人和安南人不同。與其保留高麗王為傀儡,不如直接廢之。高麗王保留一天,哪怕只是傀儡,高麗很多人就不會真正屈服。” 李洛聽到李簽的話深以為然。說的真好啊。高麗人包括后世的朝鮮人,可不都是這樣么? 不能給他們希望,一點都不能給。 安南和蒲甘都需要傀儡過渡,可高麗恰恰相反。 這是國民性的差別。 說白了,安南人比高麗人更堅韌更有脾氣,卻沒有高麗人理性狡猾。對于安南人,要留三分面子,給個臺階。可高麗人,就要干脆利落的斷了他們任何念想。 后世日國殖民朝鮮王國,剛開始保留了朝鮮王作為傀儡。可朝鮮王一日沒有被廢,朝鮮王朝民間的反抗就轟轟烈烈,還發生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的事件。 安重根這么干,很大的原因是“做給大王看”。因為大王還在位嘛。 伊藤博文被刺殺,才讓日國認識到,保留朝鮮王作為傀儡是個天大的錯誤,完全弊大于利。所以伊藤被刺后不久,日國就終結了朝鮮王的名義統治,連傀儡都不給當了。 諷刺的是,朝鮮王一被廢,反日勢力頓時開始瓦解,再也不成氣候。 李簽的話,可謂說到了點子上。 既然決定征討高麗,李洛干脆立刻出兵,趕在自己生日之前,拿下高麗,作為自己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這個男人,就是這么任性。 還有,他還是要自己御駕親征。 唐軍水師如此強大,滅掉高麗是必然的。讓將領掛帥出征,等于是送功勞,而且是滅國之功。 那么,最少要封個公爵。 派誰去,對其他將領都不太公平。穩操勝券的滅國之功,最好還是自己來打,誰也不會搶。 當天夜里,李洛就下令幾道密旨,由侍衛帶著去東洋艦隊松江水師大營,以及駐扎江南的大軍。 唐宮侍衛利用蒙元留下來的發達驛站,快馬兩日就到達江南,傳達了李洛的密旨。 江南唐軍戰略重兵集團和松江水師,頓時秘密調動起來。 隨即,李洛的御駕也順著長江東下。 沒有大張旗鼓,沒有發布檄文,就這么不聲不響的啟動了對高麗的戰爭。 洪武三年四月初一,唐軍水師突然北上,做出去瀛州的姿態。 兩萬水師和十二萬陸師,乘坐千余艘大小戰船,遠離海岸線,秘密北上。而元軍的水師早被唐軍掃蕩殆盡,連海上敵情都無法探查了。 布置在南方的元廷奸細,就算有漏網之魚,也很難再送出情報。唐軍占了陜西,又封鎖江海,讓元廷在南方的耳目成了擺設。 這使得元廷都沒能及時收到唐軍水師大舉北上的消息。 為了出兵迅捷,唐軍只攜帶了半個月的糧草。很明顯,李洛打著因糧于敵的主意。 遮天蔽日的巨大艦隊,不可一世的北上。僅僅五日后,就到了耽羅(濟州島)。 濟州島,已經被元麗雙方拋棄了。 不拋棄沒辦法。元軍的水師被唐軍剿殺殆盡,高麗最后一支水師也在江華道投降了李洛,成了唐軍水師。 元廷和高麗只要一建戰船,馬上就被唐國特務探知,還沒有正式服役,就會被唐軍游擊艦隊摧毀。 這幾年,元廷和高麗其實造了不少船,但一下海就被干掉被繳獲。現在,他們認命了,干脆不造了。 造也白造,反而便宜了唐軍。 沒有水師,濟州島就不是他們的,還不如放棄。 但是,高麗在濟州島一帶,還是有漁船的。漁船遠遠看見鋪天蓋地的艦隊浮海而來,頓時嚇得拼命往北跑。 “唐寇!唐寇來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