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領土區(qū)還算好的,最差的是將來的海外領,那就是純粹的殖民地了。 至于海宋,就是打敗他們,李洛也不打算占領其地,總要給他們幾年時間教化當地土著,多為大唐做做嫁衣。 李洛說了自己的看法:“不納入本土,算作領土,設立兩個總督轄區(qū),分而治之。” “南洋三國如此無禮,朕決議討伐之。以免北伐后顧之憂。軍師府,可有大將軍人選舉薦?”李洛問道。 軍師府的兩位太尉都是皺眉,想不出能合適的人選。 原因其實很讓人無語。 這些年,只有四個人統(tǒng)率過十萬人的大軍出征過。這四人除了李洛,就是文天祥,陳淑楨,江鈞三個太尉。 其他人,最多統(tǒng)率幾萬人打過仗,打的還是方面之戰(zhàn)。 從他們當中選拔一個能統(tǒng)率十幾萬大軍南征打滅國之戰(zhàn)的人,并不容易。 其中能勉強作為南征統(tǒng)帥的兩個人,楊序在鎮(zhèn)守東州(高麗),防備蒙元;朱頷在蘭州黃河之南地區(qū),也防備蒙元,都是責任重大,不能輕離。 而蕭北,武巖,張斂,楊青雀等人,統(tǒng)帥之才還差了一些,還需要一些磨練。虎古純粹是騎兵大將。 “陛下,讓臣去吧,臣本是南人,也不怕水土不服。”南閣太尉陳淑楨說道。 李洛作為皇帝,不宜再輕易出征了。文天祥坐鎮(zhèn)關中,江鈞主持軍師府日常事務,最適合的反而是陳淑楨。 但楊漢明卻提出反對。 “陛下,臣以為,此戰(zhàn)還是陛下親征為妥。因為南征要對付的不光是兩國,還要加上海宋!要對付的其實是三國,大唐將領雖然眾多,可如今能做到一戰(zhàn)而下者,唯有陛下!” “如今已經快到十月,此時準備,最快也要在十一月才能出兵。而明年大唐還要北伐,這南征之戰(zhàn),最多只能打半年。不然,北伐就會大受影響。” “除了陛下,沒有那個將帥,能在數月之內打敗三國,平滅真臘和暹羅。這暹羅就很難打,當初海宋也打過,結果鎩羽而歸。要是一旦沒打好,陷入曠日持久之戰(zhàn),那我大唐就南北為戰(zhàn)了。” 楊漢明的意思是,如今南洋三國勾結反唐,這南征必須要打。可是要速戰(zhàn)速勝,幾個月之內就打完,不給北方蒙元利用此事的機會。也不為北方留下后顧之憂。 可如此一來,就必須經驗豐富的名將來打。 楊漢明這么一說,陳淑楨立刻不再堅持推薦自己出征。 因為,她根本沒把握幾個月之內就搞定南洋三國聯盟。先別說海宋的實力已經很不弱,就是暹羅,那也絕對是強敵。 十幾萬大軍南征,在地形不利的地方和數十萬敵軍打仗,以唐軍之強,雖然大敗不容易,可一旦打得不好,小敗卻難免,更別說痛快大勝了。 要是誤了北伐大計,她就是以死謝罪,那也于事無補。 李洛也是皺眉。 他不想再出征。在外征戰(zhàn),風餐露宿,哪有在家舒坦? 可這一仗,時間實在趕得不巧。 拖著不打吧,南洋三國不可能老實不惹事,必定會在明年北伐時搗亂,趁唐軍主力北伐,三國聯合出兵攻唐幾乎可以肯定,這也是他們最后的機會。 那就只能現在就打。 考慮到明年北伐,用兵南洋的時間,也就不到半年。不到半年,要勞師遠征解決三國幾十萬聯軍,這難度,不是名將根本搞不定,就是名將,也可能翻船。 最保險的,只有自己親征了。 林必舉道:“臣認為,此戰(zhàn)重大,陛下親征,戰(zhàn)事的確是最有保障。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況陛下呢?這勝敗兵家常事,誰能保證一定能速戰(zhàn)速勝?萬一陛下有個閃失,我大唐如何承受的起?這親征之議,還請陛下三思啊。” 崔牧說道:“陛下,若要御駕親征,則非帶二十萬大軍不可。沒有二十萬大軍護駕,臣便是死諫,也要勸止陛下親征!” 楊漢明也建議,非帶二十萬大軍不可。要不然,就是主張御駕親征的他,也會反對御駕親征。 二十萬大軍! 事實上整個唐國,只有李洛和文天祥統(tǒng)帥過二十萬大軍。 “好!軍師府下令,朕決議親征。統(tǒng)水師三萬,陸師十七萬,十一月初十之前,陸師大軍務必聚集在緬州!” 李洛正式下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