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你們想想,以大理蕭梁兩國如今之局,大唐要強取恒河之北,何等容易?那不過是陛下一句話的事!別說恒河之北,就是占了整個天竺,滅了兩國,又有很難!” “大唐明明取之如探囊取物,卻偏偏不取,為甚?就因為看在你們同屬諸夏的份上,不想讓天竺人看笑話,笑話夏人自相殘殺,讓他們漁翁得利!” “這是陛下和娘娘的苦心,也是陛下和娘娘的好意!要是你們不領情,哼哼,大唐只要派出數萬人的偏師,讓你們腹背受敵,你們能保住恒北否?莫說保不住恒北,就是恒南,也要丟掉!” 這一番話,極其直白,毫不留情,說的兩人呆若木雞。 辛苦繼續說道:“恒北,天竺人想要,元軍想要,大唐也想要。可落入大唐手里,你們還有活路。要是落在元軍和天竺人手里,你們的下場會是什么?嗯?!” “你們獻出恒北,大唐可以幫你們擋住西北的元軍南下,也可以幫你們對付天竺聯軍。你們這盤棋就活了!少了恒北怎么辦?那就北失南補,繼續往南打,占了天竺中部,開疆拓土就是了!那么大的天竺,只要不得罪大唐,還怕搶不到地盤?” “言盡于此!是自己獻出恒北換取大唐支持,還是拒不交出,讓大唐出兵討伐,你們二選一就是!娘娘給了你們活路,就這一次機會!過期不候。” 兩人聽得冷汗直冒。 照這意思,恒北那是非割不可了? 要是不割,別說李唐會出兵搶,就是背后的元軍,也會來搶啊。 崔秀寧微笑著看了辛苦一眼,辛苦說的話,都是她想說的。只是她是皇后,這么直白的話,顯得吃相太過難看,不方便說出口。 辛苦代她說了。 當然,就算辛苦不說,其他大臣也會替自己說。 “好了,兩位貴使,辛苦說的話很有道理,本宮也是贊同的。你們回去好好想想清楚。只有三天。三天之后沒有答復,就是逼迫大唐出兵了。嗯,或許等不到大唐出兵,元軍也出兵了。甚至,等你們回國,可能已經無國可回了。” “皇后陛下,以臣所見,干脆出兵天竺,滅了大理和蕭梁!我大唐連暹羅都打下來了,為何就不能再往西邊挪挪,打下北天竺?大唐百萬精兵,為何不自己拿呢?” 兵部尚書都烈說道。 兵部侍郎烏圖也說道:“皇后陛下,完顏尚書所言,臣也覺得有理。如今大唐兵強馬壯,水師天下無敵,縱橫四海,出兵簡單的很。與其讓別人送,還不如再打一戰。” 唯一留守的軍師閣軍師鄭和也說道:“啟稟皇后陛下,這次陛下親征南洋,由于海宋水師畏懼避戰,我大唐水師竟然一仗未打,著實氣煞人。如今我水師將士人人求戰心切,不如就打一仗。不如,水師無功可立,怕是會有怨氣啊。” “這…”崔秀寧露出為難的神色,“蒙元未滅,大理蕭梁在天竺開疆拓土,同是華夏一脈,這動兵,怕是教那些蠻子看了笑話去。” 鄭和道:“皇后陛下,反正他們多半守不住天竺,與其讓他們被元軍和天竺聯軍所滅,還不如大唐自取之,還怕天竺人看笑話么?” 兩個使者聽到這里,即便明知唐廷君臣在演戲,也嚇得直冒冷汗。 沒錯,唐廷君臣的確是在演戲,可問題是,唐軍隨時會假戲真唱。 因為李唐有這個實力。反觀兩國,雖然人口不少,可都是異族,根本不放心招募他們打仗。 “好了。出兵數萬雖然不是大事,也不能輕易動兵。容后再議吧。”崔秀寧止住幾個請求出兵的武官,又看向兩位使者,“你們先回驛館,今日便到這了。嗯,三天之內沒有考慮清楚,也不用再來見本宮了。” “禮部,不可怠慢了他們。” “遵旨。”禮部尚書吳鎮樓領命。 兩個國使愁眉苦臉的行禮告退出殿,留下一個個神色精彩的唐廷大臣。 林必舉笑吟吟的出列道:“皇后陛下一番揉搓,他們少不得答應。大唐不用打仗,就拓土千里啊。” 眾臣也很高興,紛紛出言說此事可成。 要是對方不同意,大唐真會用兵么? 當然不會。 起碼現在不會。 如今北伐在即,南征剛剛結束,如何還有精力對天竺用兵?這不過是嚇唬之詞。 問題是,兩國不敢賭。 他們的處境如今的確很艱難。艱難到不得不接受大唐的恫嚇勒索。 這就像一個人,逼不得已的時候,就是高利貸那也要借。 不答應的后果,實在承受不起。 崔秀寧點頭道:“八成會答應。如今中部南部天竺諸國,聯兵五十余萬,號稱百萬,戰象八千頭,揚言一年內滅大理蕭梁,以神靈之名,殺盡天竺華人。元軍鎮壓西邊叛亂的兵馬,一年內一定會回師。兩國壓力很大,內部也不穩,他們沒有選擇了。” 歸唐不久的數學大家朱世杰雖然不懂軍政大事,卻很講究邏輯,他出列說道:“皇后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倘若我大唐拿了那什么恒河之北,就和元廷阿姆河行省接壤,勢必要駐扎大軍防備元軍,眼下北伐在即,大唐還能抽調重兵駐扎恒北么?” 他不懂。 崔秀寧笑道:“就是因為要和元廷接壤,所以一定要駐軍恒北。要不然,阿姆河的元軍,一定會在北伐時攻打天竺之北,再進攻緬州,滇州,或者從吐蕃之南進攻益州。守住恒河之北,就能將阿姆河元軍擋住。” 恒河之北的位置很重要,戰略地位明顯。占了那里,唐軍以少數兵力,就能堵住阿姆河十幾萬元軍精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