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806、807節 凱旋大禮包!-《葬元》


    第(1/3)頁

    五天后,崔秀寧接到關中文天祥的奏章。

    嵯峨山義陵工地發現上古大銅鼎后,文天祥不但怠慢,立刻帶人奔赴嵯峨山,經過和張志純、郭守敬等大學者的鑒定,一致認為…就是雍州鼎!

    文天祥身為海內大儒,對金石學和考古本就有研究。修建長安城的張志純和負責關中水利工程的郭守敬,也都是大學者。三人都認定是雍州鼎,那就能確定了。

    文天祥等人的奏章中說,此鼎高達三唐尺有余,重達兩千七百唐斤,四面。其中一面雕刻的山川地形,很明顯就是隴山、秦嶺、黃河、渭水,一看就是雍州所有。

    加上文字極其久遠,更勝商朝金文,不是大禹所造的雍州鼎又是什么?

    文天祥還提出佐證,他的佐證來源于李洛從瀛州帶回的華夏先秦失傳典籍。

    已經被解讀出來的《夏書》,和《禹貢》內容不太相符,印證了《禹貢》的確是偽作,但兩者又有關系。《禹貢》是根據真正的《夏書》后寫的。

    《夏書》中記載禹制九鼎的記載和詳細的《禹貢》不同。相關記載非常簡明,只有寥寥五十余字:禹踐夏位,因以九大,以作九州。發歷山之金,鑄九鼎。曰冀、雍、豫…圖各州山川于上…

    短短數十字,卻將九州鼎的來歷交代的清清楚楚。

    歷山在哪?這可是《禹貢》中沒有出現過的記載。文天祥說,歷山就在河東夏縣中條山,南臨洛陽,“夏都所在,有夏之居”,那里自古盛產銅礦。也就是是古安邑。

    崔秀寧明白,那不就是后世的山西南部的運城嘛,運城就是銅礦豐富的地方啊,是上古銅都,后世還有很多古老的銅礦遺址,而且和洛陽只隔著黃河,是華夏文明起源地之一。

    這么說,大禹的確有足夠的銅,來鑄造巨大的青銅器了。

    至于說大禹時代能不能具備鑄造大型青銅禮器的技術水平,那根本不用懷疑。沒道理更古老的三星堆都有精美的大型青銅器,而文化更發達的黃河流域卻沒有的道理。更別說大禹時代還沒有三星堆時代古老。

    崔秀寧聽李洛說過,后世為何很少發現夏朝的大型青銅器。有個說法是,夏朝不流行貴重的陪葬品,很少用青銅器陪葬。而上古時代銅畢竟屬于貴重金屬,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戰爭規模的擴大,很多銅器被融了冶煉成為兵器。

    這也能說明,為何后世發現的夏朝青銅器,兵器占了很大比例。而商朝滅夏后,更是將夏朝的青銅器熔鑄為兵器,或者改鑄成自己的銅器。

    這個說法的佐證是,商朝青銅業發達,可卻很少發現商朝遺留的銅礦遺址。那么多的青銅器,原料從哪來?多半是融了夏朝的銅器。

    而作為華夏象征的九鼎重器,沒有被商朝融掉,而是收藏了起來。殷商歷史上幾次遷都,都帶著九州鼎,可見早在商代,九州鼎就是寶物了。

    《史記》記載秦國滅周后,帶走了九州鼎,除了豫州鼎不小心沉入泗水,其余八鼎應該入秦了。

    可這里有一個致命問題,秦國把鼎從洛陽帶回關中,怎么會經過泗水?泗水在后世山東啊。司馬遷難道搞錯了?

    司馬遷記載秦始皇曾經到泗水打撈,而漢朝皇帝根據秦始皇的舉動,也曾到泗水打撈。可泗水明明在洛陽之東千里,為何跑到那里去打撈?

    徐福帶到瀛州的秦朝典籍,給出了答案!

    徐福典籍記載了秦始皇打撈鼎的地方,不是泗水,而是汜水!

    一字之差!

    徐福和司馬遷誰錯了?很明顯是司馬遷錯了。要是汜水,那就合情合理了。

    汜水就在洛陽附近的滎陽,當時在韓國都城附近。徐福所帶的典籍記載,秦國滅周取鼎后,班師時又去了韓國都城附近耀武揚威,對韓國顯擺,經過汜水,運載豫州鼎的船只沉沒。

    這些,都是《史記》不曾記載的重要信息。它澄清了《史記》的錯誤。是豫州汜水,不是徐州汜水。

    更重要的是,徐福帶走的典籍記載了秦始皇埋葬剩余八鼎的原因。

    剩余八鼎為何要埋起來?

    文天祥奏章中引用了其中一句:“數撈之不得,怒。李斯奏,豫鼎沉汜水,而汜水在豫,豫鼎沉豫,豈非天意乎?始皇遂罷之。后,欲以八鼎葬八州山川,以全之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始皇帝數次打撈不到,很是憤怒。李斯上奏說,豫州鼎沉入的汜水屬于豫州。豫州鼎剛好沉入豫州的河,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始皇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不再繼續打撈豫州鼎。可是為了彌補缺憾,干脆把剩下的八鼎,全部相應埋葬在各州山川,這樣一來,九鼎就以另外一種方式齊全了。

    在打撈不到豫州鼎的無奈之下,將剩下八只鼎全部埋葬起來,的確算是一種齊全之法,也是始皇帝的大手筆了。

    崔秀寧看到文天祥的奏章,也明白了文天祥的意思。

    雍州鼎,是取出來,還是繼續埋葬?

    要是取出來,可其他鼎找不到,那就是個缺憾。因為有的鼎重見天日,有的鼎還在山川之下,這就是“不齊全”。

    可要是不取出來,讓所有寶鼎繼續埋葬,雖然是齊全了,可發現寶物而不取,也是很大的遺憾。

    文先生,把這個選擇交給了崔秀寧。

    “若取之,則臣起運大鼎,至江陵行在。若不取,則臣另選他處秘葬之。華夏重器,茲事體大,臣不敢專擅…”文天祥說。

    文天祥也沒有忘記祝賀大唐發現雍州鼎,認為是天下一統,九州盛世的天大吉兆。

    崔秀寧從激動中平息下來后,面帶笑容的直接批復文天祥的奏章:

    “文先生,雍州鼎還是好好取了,請到江陵來吧。陛下的意思,那是必取的…”

    她太了解李洛了,雍州鼎既然重見天日,李洛是一定不會讓它繼續埋葬的。

    哪怕其他鼎找不到,雍州鼎和冀州鼎也要保護在皇宮大內。

    全部埋起來了,理論上的確是“齊全了”。可誰敢保證不被后人發現?要是被發現后賣了,或者融化了做銅器,或者私自藏起來,那又怎么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