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817、818節 揚州光復…《退位歸唐詔》-《葬元》


    第(3/3)頁

    本來好好的一盤棋,轉眼間就打成這個局面。

    “那顏,是防守揚州重鎮,還是再此和唐軍決戰?”部將問道。

    阿達魯臺畢竟不是庸才,他稍一思忖,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不能在和他們決戰了,很難打得過。揚州…兵力空虛,我等不擅長守城,也守不住了。”

    “如今可以肯定,李洛就在西南,那里一定會打一場大仗。我們應該趕過去馳援!與其在這里和一支偏師打,還不如參與圍攻李洛!”

    “傳令!速速返回揚州城,帶走所有弓箭馬料,往西參戰!攔截李洛的中軍!”

    一聲令下,兩萬八千多騎兵一起策馬狂奔,直往揚州城而去,竟然撇下了江岸的唐軍和宋軍。

    半日后,元軍騎兵來到揚州城下,卻見到城池上空煙霧繚繞,似乎剛剛發生過火災。

    阿達魯臺心里咯噔一聲,一個不祥的預感呼之欲出。

    果然,還沒等元軍進城,一個趙宋官員就神色惶然的騎馬沖出來,一見到阿達魯臺就渾身顫抖著滾下馬鞍,跪倒在塵埃中。

    “大帥,大事不好!城中軍械庫和馬料場被一伙賊人用火油焚毀,化為灰燼了啊!”

    什么!

    阿達魯臺驚怒之下,抬手就是一鞭子抽出,打的那趙宋官員慘叫一聲,捂著暴裂的眼睛在地上哀嚎。

    “廢物!該死!”阿達魯臺恨意滔天,氣的渾身發抖。

    十萬多張弓,近千萬支羽箭,三十多萬石馬料啊,就這么完了?

    這可是大元十大軍需倉庫之一的揚州倉!

    沒了揚州倉,他幾萬騎兵怎么補償弓箭,怎么補充馬料!

    馬料還容易解決,可是這弓箭,短期內怎么辦!

    “那顏,如今怎么辦?勇士們每人只剩幾十支箭了…”部將神色沉重的說道。

    蒙古軍隊打仗,雖然每人攜帶羽箭高達七十支,可其實是戰術儲備,也就夠兩三場戰役用的。

    而一場大戰下來,每人往往要耗費數以百計的羽箭。

    古來用兵,像蒙古軍隊這樣驚人的耗箭量的,幾乎沒有了。所以蒙古軍隊的奴隸,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造箭。加上蒙古軍隊往往打勝仗,有回收戰場羽箭的機會,這才能滿足需求。

    可是現在,阿達魯臺軍中攜帶的羽箭,不夠打一場大戰。

    “還是去西邊!南陽倉還有弓箭!”阿達魯臺苦笑,“但愿南陽倉還在!”

    南陽同樣是戰略要地,也秘密存儲了大量的弓箭,和揚州倉一樣是戰略儲備倉庫。

    然而阿達魯臺不知道的是,今日不光是揚州倉,整個蒙元秘密建立的十三個戰略倉庫,有十個被成功焚毀!

    這十三個戰略倉庫,存儲了駐華夏元軍九成的弓箭馬料。元廷雖然嚴密看守,可如何能防得住早有準備的唐國特務分隊?

    只有三個戰略倉庫,因為種種原因焚毀失敗。可這三個倉庫,只有一個在河南,那就是洛陽倉!

    至于南陽倉,也沒了。

    元軍匆匆離開揚州,往西邊而去。僅僅一日后,江鈞就率領近五萬唐軍和近四萬宋軍,如入無人之境的趕到揚州城下。

    八月十五中秋節,唐軍光復揚州!

    江北第一座重鎮,被收入囊中。

    與此同時,李洛的中軍經過兩日的激戰,終于成功的在漢陽登岸。

    至此,三路渡江唐軍全部渡過長江,二十萬大軍進入淮南!

    當天,秘密回到開封的趙顯,頒下一道震驚“大宋”的《退位歸唐詔》。

    詔書中說,大宋一直受蒙元掌控,中原名為恢復,實際仍為蒙元所制。今日大唐王師光復中原,漢家兒郎應該踴躍響應,喜迎王師,驅除韃虜!

    詔書下令,所有府州縣,所有大宋軍馬,旨到立刻易幟歸唐,主動開城迎納王師,轉運糧草,協助王師抗元。

    詔書最后正式宣布:大宋歸唐!

    隨著詔書飛傳各地,整個河南江北都沸騰了。

    一夜之間,不知道多少地方奉詔歸唐,很多城頭紛紛掛上唐字旗。唐軍還沒有到,很多州縣就宣布成為唐土。

    這固然是因為小朝廷的《退位歸唐詔》,同時也因為唐軍勢大,地方官員也樂的奉詔。

    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地方官和將領認為趙顯是亂命,《退位歸唐詔》是矯詔,拒不奉命。

    而滁州宋軍也正式打出唐軍的浴火鳳凰旗,氣勢洶洶的南下,直插漢陽元軍后背。

    與此同時,黃河之上的四處浮橋,突然全部被宋軍突襲焚毀。暫時斷絕了北方元軍鐵蹄南下的道路。

    緊接著,被騙到濟南的歸德元軍,此時也知道上當,搞明白十幾天前開封城就發生過政變。

    他們氣勢洶洶的直撲開封,三日后就兵臨開封城下。

    整個河南江北,竟然唱大戲一般,令人眼花繚亂。

    PS:今天就到這啦,求票票啊,大家一定要幫我頂在月票榜前面啊,嗚嗚…還有,推薦一名書友的《兩府相公》,宋朝文,書友們可以去捧捧場,都不容易。蟹蟹,大家晚安!拜年了先,祝賀大家身體健康,一切都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