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雖然邙山隨著洛陽的沒落也沒落了,可如此山丘之上仍然古柏森森,大冢巍巍,氣勢蒼茫而霸氣。 李洛登上熟悉的邙山,遙想幽幽千古,回想后世旅游邙山的情景,不禁開口吟道: “秋高登古原,風起看邙山。洛陽今猶在,英雄已長眠。森森古柏綠,寂寂大冢煙。浩瀚王朝事,泰半在此間。千古丘客醒,起身問何年?蒼茫天地遠,倦眼向誰邊?今朝是洪武,客從南方來。北定中原日,快馬再揮鞭。” 李洛吟完,感嘆道:“一座邙山,埋葬多少未競偉業(yè),未老紅顏啊。古來豪杰,長眠于此,身前何等英雄,身后也不免盜墓之辱。” 韋素等人免不了稱贊天子新作。但李洛很清楚,他的詩才未必比得上滿清乾隆,要說此詩有多好,未免是違心了些。 “傳旨,邙山帝陵甚多,朝廷不可不顧。自今日起,邙山陵墓設(shè)為華夏洛陽陵區(qū)。令京兆尹好生維護,但有盜掘古墓者,死罪。盜掘帝陵者,腰斬。舉報盜墓不法者,有賞。” 李洛下令道。 他自己之前就是干這行的,可如今做了皇帝,卻對這行如此嚴厲。 不知道這是不是忘本。 又一個時辰之后,李洛才來到光武帝的原陵。 原陵擁有三千多株隋唐古柏,蓊郁肅穆,氣象森嚴。整個陵墓也比較高大,可是封土仍然能看出破壞過的痕跡,地面建筑早就當然無存。 原本,原陵還有墓碑,一直保存到金末。可蒙元占領(lǐng)中原后,漢家陵園多遭毀壞,如今墓碑也毀壞了。 后世的墓碑,還是明代重新立的。 “世祖中興大漢,有功于華夏,乃一代明主。傳旨,重新為世祖皇帝立碑,撥款十萬元,修葺原陵。一代令主之陵,不該如此凄涼。又敢于伐原陵一顆古樹者,以盜墓罪論處。” “今后,京兆尹的職責之一,就是看好邙山陵區(qū),尤其是世祖原陵。” “遵旨!”羅微領(lǐng)命。 ………… 九月二十四,李洛終于接到文天祥的奏章。 元軍重兵攻打河套和隴西,朱頷等人兵少,憑借火器、黃河、以及唐軍英勇善戰(zhàn),終于堅持到援軍到來,戰(zhàn)局雖轉(zhuǎn)危為安。 幾萬唐軍舍生忘死,和占據(jù)絕對兵力優(yōu)勢的元軍血戰(zhàn)十余日,硬是靠單薄的兵力守住了黃河防線。 可是也險的很。元軍攻打雍州的兵力五倍于朱頷和劉衛(wèi)泰等人,而且攻勢兇猛,大有不侵入雍州誓不罷休之意。朱頷等人的兵馬死傷慘重。要是援軍晚到兩天,元軍就已經(jīng)攻入雍州了。 元軍眼看要攻入黃河之南,卻見到唐軍雍州主力回援,知道再也無法得逞,加上士氣大挫,只得恨恨退兵。 但是,朱頷等所部將士,陣亡一萬八千余人,剩下的三萬多人也幾乎人人帶傷。 元軍死傷最少也有七八萬,絕大多數(shù)都是探馬赤軍(色目兵),蒙古兵死傷不詳,但萬人最少。 可以說,雍州保衛(wèi)戰(zhàn)雖然兇險,可最終還是獲勝了。元軍不但沒能攻占雍州,還損失慘重。尤其是最寶貴的蒙古兵,又減員不少。 李洛看到文天祥的奏章,當真是既心疼,有感到有些后怕。 唐軍其實已經(jīng)很強了,而且大唐錢糧充足,士氣高昂,民心歸附,加上有特察局的布局,準備又充分,原本以為北伐會是輕而易舉之事。 可是即便有如此多的有利條件,整個第二次北伐戰(zhàn)爭的損失,仍然超出李洛的預(yù)估。 河南江北幾場大戰(zhàn),打的已經(jīng)夠好了,還有歸唐宋軍協(xié)助,戰(zhàn)果也的確很大,可唐軍傷亡超過六萬! 雍州保衛(wèi)戰(zhàn),傷亡超過五萬! 這加起來傷亡達到十二萬了。其中光戰(zhàn)死的,就超過五萬人! 唐軍走的可是精兵路線啊,五萬人的陣亡,意味著什么? 而且益州之戰(zhàn)還沒有結(jié)束,還有恒北之戰(zhàn),估計也打響了。 等到時陣亡數(shù)字統(tǒng)計上來,還不知有多少。 “一將功成萬骨枯啊。”李洛心情有些沉重。雖然北伐是必須要做的事,也的確收復了大半個中原,可犧牲實在太大了。 他之前就知道忽必烈會趁著自己北伐,對雍州下手,也做了一番布置。可他沒想到,元軍攻打雍州的動作這么快,規(guī)模這么大,兵力這么多。 竟然動用了二三十萬大軍! 此時,李洛才覺得南宋不容易。能以步兵和強大的元軍糾纏那么多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