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貴人,貴人可是光明公主殿下?”那縣令面帶驚疑的拱手說道。 辛苦也覺得此人面熟,稍微一回想,就想到此人原是蕭焱趙王府中的一個門子,不意今日也做了縣令。 “本使正是辛苦,不過乃是大唐欽差特使,早就不是什么光明公主了。嗯,不過本使倒是記得你。”辛苦端坐馬上說道。 那縣令立刻跪下:“下官梁國恒北縣令王忠,拜見天子欽使!” 梁國已經是大唐諸侯封國,采用洪武年號,是大唐之臣,他當然不敢怠慢。 “起來說話?!毙量啾拮右惶?,“你家大王呢?” 王忠道:“回欽使話,大王還在納河大營,因為軍情緊急,只能親自鎮守,不能回王城?!? 辛苦點點頭,“理國王太后呢?是不是也在納河大營?” 王忠回:“理國太后也在納河大營。公…欽使,是否要下官飛馬向我家大王匯報,去王城相見?或者,下官派個向導?” “不必了。”辛苦搖頭,“你回城就是,本使自去納河大營,本使不缺向導。” 石珊瑚卻是問道:“王縣令,這城外局勢,越來越亂,你為何不管?” 王忠苦笑:“城中只有百余兵馬,還要守城,如何管得了?如今梁國理國主力都在納河,內地空虛的很,不大亂已經不錯了。我們在此都是外人,天竺百姓沒多少人向著我們,難吶?!? 眼看辛苦要走,王忠趕緊提醒道:“好教欽使知道,這去納河大營的必經之路上,道路不靖,多有強盜。之前還算老實,如今越發猖狂。還請欽使當心吶?!? 話未落音,辛苦已經去的遠了。 強盜?哼,敢打劫自己,那就是想死都難。 接下來一路走來,眾人都有些感概。 林九說道:“主人,石將軍,如今的北天竺,已經和幾年前大為不同了?!? 原本到處可見的某某寺,被佛寺取代。多年前曾廣為流傳而后滅亡的佛教,又死灰復燃般在北天竺重新興盛起來。 曾幾何時,西域信仰某某教的禿覺、欽察、阿富汗軍事貴族,攻入北天竺后花費兩百多年時間,前后建立幾個王朝,才維穩某某教的初步統治,勉強壓制了強大的婆羅門教(印度教)。 可即便婆羅門教屢遭鎮壓和排擠,仍然在中下層擁有廣泛的勢力。這使得北天竺幾代王朝,都是上層信仰某某教,下層信仰婆羅門教。 雙方誰也奈何不了對方。某某教的背后,是王朝蘇丹和軍隊。而婆羅門教的背后,是各地土著王公和廣大天竺百姓。 就這么糾葛斗爭兩三百年,卻等到了新的入侵者。 幾年前,來自東方華夏的軍隊,在一對兄妹的率領下,突然出現在天竺東北,趁著奴隸王朝衰弱,各地王公反抗之際,一舉攻入恒河流域。 然后,這對兄妹在來自海上的海宋艦隊幫助下,攻占了德里,滅亡了本就搖搖欲墜的奴隸王朝。 隨后,這對有著東方姓氏“蕭”的兄妹,就在奴隸王朝建立起梁國和大理國。 他們非常奸詐,利用婆羅門教對某某教的仇恨,欺騙土著王公效力,鎮壓了某某教“四十家族”(禿厥和阿富汗軍事貴族),又剿滅了“兩千部”(兩千個某某教低級世襲軍事貴族)。 在聯合婆羅門勢力剿殺奴隸王朝勢力同時,蕭家兄妹乘機收回了所有的哈斯(蘇丹直屬領地)、伊克塔(軍事貴族封地)、瓦克夫(某某教寺廟封地),并沒收了某某教勢力的所以公私財產,發了天大的財。 蕭家兄妹將這么多土地和財富分給麾下的華夏將士,多余的分給愿意合作的天竺人,招兵買馬,暫時站穩了腳跟。 緊接著,蕭家兄妹又對之前的盟友婆羅門突然下手。婆羅門教的各地王公土司,本就在鎮壓某某教的戰爭中損失很大,如何能應對? 結果,蕭家兄妹成功的鏟除了各地王公,又鎮壓了失去利用價值的婆羅門勢力,代之以佛教。 佛教畢竟是天竺之教,很符合天竺人。佛教在天竺徹底消亡不到兩百年,所以佛教在北天竺受到的抵制很小,很多對佛教有記憶的人,甚至主動詭異佛門。 這使得漢傳佛教,成為瓦解某某教和婆羅門教的利器。 就這樣,蕭家兄妹作為新的異族統治者,花了三年時間,吞下了后世西到印度河、東到孟加拉、北到尼迫爾、南到邁克爾山的天竺中北部。西邊是大理國,東邊是梁國。 而作為華夏盟友的海宋,則是分到了沿海地帶的土地,改為海西道。 三國在中北天竺大肆推行漢傳佛教,還大肆改名。他們改“舍克”為郡,改“巴爾加那”為縣,改“穆塔”為鄉村。還將某某寺和婆羅門寺改為佛寺,安置東方來的成千上萬的僧人。 他們還改天竺河為大理河,改邁克爾山為南城山,改玄奘去過的那爛陀寺為三藏寺。 他們宣布廢黜婆羅門制度,讓人數最多的下等人“翻身”,換取下等人的支持,減免稅收,分發土地,同時搞出“賜姓制”。 只要想要土地的,想免稅的,想翻身的,全部都要改為漢姓漢名。同時,宣布漢字為國字,漢語為國語,華夏人為國族。然而,華夏人為一等,南洋和吐蕃移民為第二等,天竺人為第三等。 這一切,他們是和唐廷學的,也是和元廷學的。他們把李洛和忽必烈用的那一套,綜合起來用來天竺人身上,搞出這么一套四不像的東西。 就連軍事上,他們也是忽必烈的好學生。他們將從東方帶過來的梁軍和大理軍改為禁軍,控制南洋移民和吐蕃移民后裔組建的兵馬,稱為黑目軍。 再用“黑目軍”來控制招募的天竺兵。 這禁軍-黑目軍-天竺軍,就相當于蒙元的蒙古軍-色目軍(探馬赤軍)-漢軍。 還真別說,這既學唐又學元的制度,竟然真的幫他們打開了局面。他們用總數只有十萬的華夏軍,控制了六七萬黑目軍,又控制了十幾萬天竺兵。 然而,天竺中南部的天竺諸國,卻仍然擁有強大的實力。他們不甘心東方異族來到天竺,更討厭東方異族恢復佛教,推行漢法。于是組成聯軍北伐,打算趕走東方人。 而梁國和大理國外有強敵壓境,內部還有婆羅門和某某教信眾反抗,仍然處于最脆弱的時期。唐廷再一逼迫,他們就不得不割讓恒河之北的土地,換取唐廷的支持。 數月前,梁軍和理軍二十余萬,被中南天竺諸國三十多萬聯軍大敗,損失八萬多人,敗退數百里,丟失了納巴達河以南所有的土地,只能憑借納巴達河防守。 此次大敗,兩國領土銳減,加上恒北又割讓給李唐,使得領土不到之前的一半,當真是吃了大虧。 此時的納巴達河之北,蕭家兄妹修建了一座行營,兩人就守在這里,根本不敢回到王城。 因為,納巴達河之南,就是中南天竺的諸國聯軍。 天竺聯軍雖然大敗華夏軍隊,可自身的損失也很大。加上各部之前因為爭權奪利,所以一時還沒有發動新的攻勢。 可蕭家兄妹仍然不敢大意,只能親自防守。 如今,兩國兵馬下降到二十萬,雖然最核心的華夏軍損失很小,可天竺兵損失很大。而且,國內還需要兵馬鎮守各地,納巴達河防線上的兵馬,只有十二三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