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868節 傳陛下口諭!-《葬元》
第(1/3)頁
本來,關漢卿還有十兩白銀,可當時上船時慌里慌張,其他官兵已經追到放箭,緊急之下,老妻竟然落下了包袱,那十兩白銀還有一點細軟首飾,全部丟了。
眼下,幾人身上可謂不名一文。能值錢的,也就是關城和兩個朋友搶來的刀。
要是在北邊,光是這持刀的罪名,就足夠幾人輕則坐牢,重則斬首。
好在,大唐并不禁刀。只要是一般刀槍弓箭,都可以長期持有,但必須登記為民兵,有責協助官府治安捕盜。
無奈之下,關漢卿等人只有打算賣掉一口刀,先在城中找地方安頓下來。
關漢卿等人一邊詢問哪里可以賣刀,一邊在洛陽城中閑逛。
“洛陽當年,可是中原巨城,隋唐時何等輝煌,想不到今日淪為這等地步。”關漢卿看著破舊狹窄的街道坊市,不由搖頭嘆息。
城中人是不少,如今看著也很熱鬧,可全無東都的風采了。就是穿城而過的洛河,也污濁不堪,不知道多少年沒有清理過了。著名的天津橋,也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座簡陋的木橋。
幾人肚里饑餓,看著街邊的熱氣騰騰的包子餃子,不禁直咽口水。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吶。
“哎,客人請留步,看看香不香。本店洛陽鍋貼,洪武老道君御口親嘗啊!洪武老道君還賜了墨寶!”
一家看著很有年頭的鍋貼店外,一個伙計正在吆喝,不少路過的客人都紛紛進店。
“店家,莫要大話,陛下真來過你們店中?”一個客人不信的問。
店家大聲道:“這事哪里能夠胡咧咧,那不是欺君之罪么!實話告訴各位客官,俺家鍋貼,那是幾百年的老字號了。十月初九辰時一刻,洪武老道君駕臨本店,御口親嘗!”
不知何時,大唐皇帝在民間被說成道君轉世,加上大唐以道治天下,慢慢的唐主在洛陽竟然有了老道君的稱呼。
只因為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洛陽人喜歡天象風水,圖讖之說,給君主私上尊號就不足為奇了。
唐主李洛剛過而立之年,就帶了一個“老”字。
“你們看,這是洪武老道君御筆墨寶!”店家一臉榮耀的對著自己店門的匾額行禮,“老道君為何能給本店墨寶?一是老道君吃了說好,二來,本店可是這洛陽城最老的店。”
眾人一看,卻是三個法度森嚴的大字:千年鋪。
這個店其實也就四百年,卻是唐代洛陽唯一留下來的老店。這也是李洛慕名而來并留下墨寶的原因。
關漢卿駐足一看,不禁脫口贊道:“好字好字!古拙性靈,大家氣象。想不到皇帝陛下,竟然還是一代書家!”
此時,張養浩等人也駐足觀摩唐主書法,不住稱贊。
這真不是拍馬屁,而是李洛的書法師法后世大家董其昌,已有董氏七八分火候,真的算是一代宗師了。
正在這時,幾個身穿黑色箭袖公服、胸口繡著“警”字、頭戴黑紗網巾、腰挎唐刀的人,突然來到關漢卿等人身邊,隱隱將他們圍起來。
“你們三人,攜帶元軍腰刀,到底是何來歷?”為首的巡邏警長問道,手按刀柄。
關漢卿趕緊回答:“幾位公人,我等是從河東而來,殺了河防所的元軍,渡河歸唐,今日才進洛陽。”
他有些緊張,不知道唐國的公差到底是何肺腑。
按說,公門之人都沒有好說話的主。
原來是脫北者。幾個警士相視一笑,態度立刻緩和不少。
這幾年,偶爾總會有元廷治下的百姓冒險渡過長江歸唐,被稱為脫北者。這樣的人,在排除是奸細之后,就會分配田地,登記為民。
大唐恢復河南后,又開始有人冒死偷渡黃河。這一個多月,河北河東的脫北者已經有數十人。
當然,更多的脫北者沒有成功,不是被元軍捕殺,就是淹死在黃河中。
“幾位一路辛苦。既然是脫北歸唐的漢家同胞,那今后就大可放心。”警長笑道,“不過,為了嚴防奸細,還需幾位去趟警堂,做個筆錄,交代幾句話。”
“既如此,還請帶路。”關漢卿頓時放心了。起碼從態度上看,大唐公人和蒙元公人完全就是兩碼事。
很快,五人就很配合的去了洛陽警士堂。
關漢卿進了警士堂,不由很是詫異。這警士堂雖然隸屬京兆尹衙門,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衙門,并不像官府衙役捕頭那么簡單。
警士堂大門上,寫著“洛陽警士堂”。門口還備有隨時出發的馬車和馬匹,那馬車上也帶著“警”字徽章。
看起來,大有門道。真是新朝新氣象。
進進出出的警士很多,一個個步履匆匆,卻井井有條。這些警士看上去都很干練,似乎經過一番嚴格的訓練。
眾人正要進入,忽然一輛帶著警字的馬車鑾鈴聲響的奔馳而來,在門口停下,隨即三個警士跳下馬車,押出一個手戴鐐銬的麻臉男子。
“老季,這人犯了什么事?”帶關漢卿來的警士問道。
被稱為老季的警士肅然道:“犯了什么事?他就是強殲殺人的犯罪嫌疑人丁麻子。他逃出城后,躲在河邊,想逃過黃河去北邊避難,哼,逃得掉么?”
“就是他?不錯啊,案發才兩天,你們這么快就抓到了。”警士道,“殲殺了一對母女,罪大惡極,要是判罪,那就是凌遲了。”
老季點點頭,命令兩個刑警押著丁麻子進去。
關漢卿等人目睹這一幕,才知道殲殺兩個女子,竟然要處以凌遲之刑。
關漢卿進去后,還看見了什么“刑事處”、“民事處”、“特情處”等不同的字樣。
他進入的,是民事處稽查房。
“什么?先生就是關漢卿?可是當真?”做筆錄的警士聽到關漢卿報出名字,頓時有點驚訝,“關先生可是寫《竇娥冤》的關漢卿?”
關漢卿道:“不錯,正是在下。這《竇娥冤》,是七年前在下客居齊魯時所寫。”
“原來朕是關先生!”警士肅然起敬,“據說,陛下曾言,關漢卿是天下第一戲曲大家。這《竇娥冤》,可是大唐上演最多的好劇啊,陛下還曾告誡我等,不可冤枉好人,不可釀成冤假錯案,讓大唐也有竇娥冤!”
關漢卿聽了不禁動容,想不到他那不為元廷權貴所喜的《竇娥冤》,在大唐竟然受到如此追捧!
更想不到,大唐天子知道自己,還稱自己為天下第一戲曲大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