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越往西,地勢越高,高原發應也越嚴重。好在唐軍將士本來就是從其他高原地區選拔的,仍然能保持較好的狀態,但行軍速度降低了很多。 就是李洛,也感覺到有點頭暈了。 唐主不禁暗自警惕起來。 這是怎么回事? 自己之前可是在拉薩待過很長時間的,并沒有高原反應啊。為何現在有點不適了? 按理說,此處的海拔和拉薩差不多,也就三四千米。他應該沒有什么反應才對。 很快,李洛就明白什么原因了。 氣溫。 沒錯,就是因為,此時的氣溫比后世低不少。 后世氣溫比元朝時期高了好幾度。而李洛記得,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氣溫就要下降好幾度。 氣溫下降好幾度,也就意味著,海拔要升高千米。 也就是說,此地雖然海拔三四千米,但拿到后世,其實相當于四五千米的高原反應。 這個高度,絕大多數人低海拔生長的人都會出現一定的不適。而且與身體是否健壯沒有關系。克服的辦法,只有適應性訓練。 從侍衛們的反應看,就能明顯看出他們開始萎靡起來。 唐軍將士雖然從云貴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地區選拔,可李洛的侍衛,卻主要是中原人。 他們雖然都很年輕,卻已經有些受不了。 李洛有點后怕,要不是自己親自統兵,換個人的話,能不能在高原堅持下去就難說了。 起碼他適應過,反應程度總會輕微不少。 很快,好幾個侍衛就頭暈嘔吐,渾身無力起來。就是顏仝和劉衛泰等將領,也頭暈腦脹,甚至有人開始病倒。 李洛無奈之下,只能派人把這反應嚴重的人送到海拔低的地帶療養。 “陛下。”李旺珠鄭重萬分的跪下,“臣懇請陛下回洛陽。陛下如果不放心,可回到察隅山城坐鎮便是。” 哲札也道:“大汗,李旺珠說的對。大汗就像天神那樣金貴,不能冒險。吐蕃高地之上,中原人很難適應。” 李洛雖然有點不適,卻并無大礙。 “你們不要擔心。朕有昊天保佑,老君賜福,這吐蕃高地,豈能奈何朕?”李洛怎么可能扔下大軍回去? 就算回去,起碼也要在奠定大局之后。 唐軍的行軍速度更慢了。往往一天都走不出四十里。十萬大軍行進在雄壯遼闊的高原上,竟然顯得渺小起來。 高山,深谷,藍田,白云。粗獷的風,粗獷的牛,粗獷的高原漢子。 即便是夏季,也能遙遙看到飄渺的雪峰。景象極其壯美。 又是兩天后,直到進入海拔較低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行軍速度又再次快了不少。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李洛可是來過這里的。當年,他和師兄來到這里找過伏藏。對于此地,他真的不陌生。 這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連綿千里,幾乎都是無人區。 谷中風景奇絕,蔚為壯觀,而且江北河岸平坦,有利于行軍,也有利于補齊水源。同時海拔也低了很多,又能直接通往吐蕃腹地。邏些,離江邊不過兩百余里,薩迦離江更近。 唐軍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但見山峰如城,大江如龍,河岸綠草如茵,山泉如瀑。不時有大片飛鳥被驚的展翅高飛,或者一群群羚羊出沒在山腳河邊。 唐軍排著長蛇陣在巨大的峽谷中迤邐而行。耳邊聽到江水如雷,還有唐軍將士的人喊馬嘶。 李洛騎在馬上,看到一處河邊的高大石碑,不由舉起千里目。 這塊石碑,他記得。 不過在后世,石碑成了殘碑。當時,他還和師兄在那里照了一張合影。 兩個年輕人勾肩搭背,露出燦爛的笑容,兩人的神情,無論怎么看都像一對親密的兄弟。他們的腳下,是沒下完的象棋,沒吃完的燒烤,身后是雅魯藏布江,江岸是南迦巴瓦雪峰。 經過石碑時,李洛有些恍惚。他沒有停留,就這么隨著大軍走過去。 直到走出老遠,他才回頭看了一眼。似乎看到高大的石碑坍塌了,一個熟悉的年輕人站在上面,向他揮手。 李洛暗嘆一聲,轉過了頭。 后世那二十多年,對他來說真的又太多的遺憾。 ………… 羌塘大草原。 在唐軍通過雅魯藏布大峽谷向邏些進軍之際,邏些之北的羌塘大草原上,正有數萬騎兵日夜南下。 從這數萬騎兵的蒼狼戰旗來看,當然就是元軍了。 這是忽必烈派出馳援吐蕃的五萬騎兵。其中數千蒙古騎兵,絕大部分都是西域的禿厥和回鶻騎兵。統兵元帥是蒙古貴族阿泰。 原來,忽必烈西遷阿里麻里(伊犁)后,猜測李洛一定會成績對吐蕃用兵,就派出了五萬騎兵,加強吐蕃高原的防務。 倘若唐軍占了吐蕃,就能在吐蕃俯沖而下,進攻西域了。這是忽必烈絕對不能容忍的。 但是,他舍不得消耗太多的蒙古騎兵,只派出了五千人。其余的,都是已經適應吐蕃的禿厥人和回鶻人。 “阿泰那顏!”禿厥大將伊查思縱馬來到阿泰馬前,“我們已經奔馳了五日,這個草原到底有多大,什么時候能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