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瀛州和暹羅等處十三處金銀礦出產折合一百七十余萬;大唐印書局上繳七萬余;各地官營劇院上繳門票錢五萬余。” “南洋山林水澤出產木材魚產鳥獸皮毛珠寶,折合一百二十余萬。” “警部收罰款三萬余;商部收罰款五萬余;司婦寺收青樓風月稅四十五萬余;” “最后就是,專營司上繳鹽、鐵、糖、糧專賣銀兩千七百一十余萬!” “綜合以上各項數目,大唐洪武五年已收一億四千余萬!” “各項賬目細表,財部還在核查統計,幾天之后方能進呈御覽。” 財部尚書說到這里,滿殿大臣都是又驚又喜。 竟然這么多! 足足比洪武四年多了四千多萬,相比去年暴增啊! 李洛甚至有些不相信這個數目。 比得上北宋全盛時期的賦稅了,而且大唐的稅負還比北宋低。 當然,比起蒙元最盛時期的四億貫錢,還是有差距。不過,大唐銀元遠比蒙元的交鈔值錢,蒙元的四億貫鈔,不會比大唐的一億四千萬銀元高多少。 再說,蒙元四億貫鈔稅收,那可是苛捐雜稅,橫征暴斂的結果。不但搞得民不聊生,而且其中很多錢都被地方豪強貴族拿走了,上繳元廷的一半都沒有。 為何洪武五年的國庫收入,比洪武四年暴增五成? 說起來一點也不奇怪。 一是洪武五年的農業比起洪武四年,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使得農稅增加很多。 商業越來越興旺,天下越來越太平,商稅和各項專賣收入也增加很多。 更重要的是,殖民地已經被消化了,開始產生利益。洪武五年的收入增長,一半來源于兩個都護府和海外。 一億四千多萬總收入,來源于兩個都護府和海外三州的,就有三四千萬。 可見殖民地的重要。 “好,不錯。”李洛點頭微笑,“總收入大致有了數目,那總支出呢?” 一提到總支出,原本還一臉微笑的財部尚書,笑容就有限勉強起來。 “啟稟陛下。光是洪武五年,賑濟北方南遷移民,就耗費錢糧一千六百余萬。” “洪武五年軍餉、軍糧、軍器盔甲、傷亡撫恤、馬料費等,共花費三千七百萬余;水師造新船花費二百二十余萬;警士軍餉等治安費,共一千二百八十萬余……軍警憲特合計支出五千四百萬余。這軍費治安費,當真是吞金獸啊。” “一到十品文職官吏,再冊領俸祿者,共四十萬兩千余,需要支出的俸祿,一千三百二十余萬。” “村學,鄉學,縣學,郡學,以及各師范學堂,共有教師教授十八萬余,支出俸祿四百八十余萬。” “修建各處學堂,印制書籍教材,以及筆墨紙硯之費,兩百二十余萬。” “修建長安等處工程,賑濟各地災民,修建道路橋梁,洪武五年耗費一千二百余萬。” “信修各地道宮道廟,支給道官俸祿,花費三百七十余萬。” “各地修建官衙,城墻,倉庫,花費四百一十余萬。” “朝廷官員官服,花費三十余萬。” “各地慈恩院,贍養孤寡,花費三百余萬。” “……雜七雜八,大唐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總支出已經超過一億兩千萬了啊!” “總收入才一億四千余萬,其中還有五分之一,也就是兩千九百萬,是陛下和宮中的供奉金。那么,真正能花的錢,其實不到一億兩千萬。今年看似增收不少,但還是虧的。” “要不是陛下生財有道,國庫有些底子,眼下錢糧就已經空了。” 所有人的臉都綠了。 一億四千多萬的總收入,一算支出,竟然還虧好幾百萬! 大唐建國不久,文物兩開花,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