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要是征收銀圓,那就是變現的加稅了,不符合大唐國策。要是征收實物,朝廷要這么副糧干什么?又怎么儲藏? 副糧是補充主糧的。有了副糧,百姓的食物不但更豐富,主糧也能消耗的更少,就有更多的主糧賣給朝廷。 崔秀寧想到這一層,頓時露出微笑。 她心中有數了。 不征副糧的稅。 但是不征這個稅,朝廷也能多一份收入! 為什么?很簡單。 有了副糧,能養殖的家禽也多了,農戶不光生活改善,也能剩下更多的主糧賣給朝廷。 遇到豐年,農戶完稅之后還能有小半的糧食出售。要是年景不好,完稅之后就沒有多余的糧食賣,自己能吃飽就不錯。要是遇到災年,那不但自己吃不飽,稅都交不上,甚至還需要朝廷賑濟。 而在古代,就算水利設施搞得好,因年景不好而歉收的年份也比較頻繁。這就導致,即便這幾年大唐興修水利,大力恢復農業生產,可農戶能出售的余糧卻始終不多。 糧食安全仍然達不到李洛和崔秀寧的要求。朝廷的糧食專賣收入,也增長緩慢。 就說眼下,釀酒業等需要糧食的加工業還沒有完全放開,就是因為國家糧食不夠充裕。 可有了副糧就不一樣了。 百姓能賣的主糧多了,那么朝廷就能收購更多的糧食來賣給不生產糧食的人。 這樣,朝廷的糧食專賣額度就更大,專賣收入就多了。 也就是說,哪怕不征一文錢的副糧稅,朝廷的收入也會增加一筆。 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要征收副糧稅呢? “副糧,就不用征收了。這樣,百姓的日子也能更好過一點。”崔秀寧說道。 林必舉等人當然也想到,為何皇后陛下不征副糧稅了。 要是連這個都想不到,還能做宰相么? “梓童說的不錯。副糧就不征稅了。”李洛笑著說道,他心中也明鏡似的。這個經濟賬,他還是能算過來的。 林必舉高高舉起玉笏,然后在掌心連拍三次,感慨的說道: “陛下和娘娘仁愛天下,造福蒼生,誠圣人之心,光風霽月,春風化雨,惠澤億萬斯民哉。我大唐百姓,得為圣人治下之民,何其幸也!” 百官一起以笏拍掌,紛紛稱頌皇帝皇后。 負責朝議記錄的司錄寺官員,立刻秉筆寫下:“洪武六年十一月二十三,常朝。中相林必舉言副糧稅事。天子令不征,以惠民哉。” 李洛放下茶盞,“文先生,這《宋史》修到何處了?進展如何?” 文天祥卸職都督西北諸軍事后,接了《宋史》總裁官之職,組織朝野名士百余人,主持編修《宋史》。 這么好的差事,當然是李洛對文天祥的一種獎賞。 文天祥出列奏道:“回稟陛下,《宋史》編修者,共計一百三十八人,都是朝野飽學之士。如今已經修到真宗朝之事了。” 李洛肅然道:“真宗朝的大事,莫過契丹南侵,澶淵之盟。以文先生所見,這澶淵之盟,《宋史》應該如何定論呢?” 后世很多論調,說《澶淵之盟》簽訂的好,那些歲幣對大宋不算什么,還能保持雙方百年和平云云。 李洛對這種論調很是不以為然。 事實上,宋朝武力,恰恰是從《澶淵之盟》后開始崩壞的。 ps:還有四五天就完本了哦。蟹蟹大家陪伴我到現在。真的很開心有你們在。晚安!今天就到這啦。太困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