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是一個注重效率的時代,不光是籃球如此,大部分運動發展到最后都會開始走向高效道路。 商業化越深的運動越是如此,籃球,足球,最是明顯。 就像從精工細作的手工作坊,朝工業化流水線進化一樣。 手工作坊做出來的更加個性化,更有藝術魅力,但拼市場是不可能拼得過工業流水線產品的。 生產效率差太多了。 當然,現在NBA還沒有進入工業流水線階段,這批球員還帶著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在童年時是做著英雄籃球的夢長大的。 但是,快船在進攻和戰術體系上,已經隱隱有工業體系的特征了。 明確的分工,內外嚴密結合,戰術體系豐富,自由度高。 在常規賽階段,快船的教練組已經開始用計算機軟件研究投籃分部、出手對進攻效率產生的影響。 一場比賽多少次三分出手,多少次籃下進攻,多少次中距離是最合適的。 至于快船為什么會這么做,得益于他們的籃球顧問杰里-韋斯特。 老爺子來快船領一份工資不能啥也不干啊,得出謀劃策。 她早早看到了趨勢,就提出了這個建議,還向閔聰達申請了一筆費用,成立籃球戰術戰略規劃中心,招一些人進來專門搞這些東西。 閔聰達的心思已經不放在怎么阻止快船變強上了,所以聽之任之,加上要費用花錢,那就給你們花錢好了。 所以快船的一切都在朝著規范化發展,只是球員們身上的天才氣息,會掩蓋這股子慢慢滲透出來的工業味。 第四節比賽開始,杜蘭特第三節末端在板凳上休息了一會兒。 第四節一上來,就通過無球跑位,在左側三分線外找到機會,三分出手命中! 這球算是杜蘭特吹響了對快船隊反擊的號角,他覺得自己的進攻感覺好極了。 第四節可以依靠自己的進攻幫助球隊扭轉局面! 接著,杜蘭特低位接球,轉身單吃倫納德,后仰中距離出手。 還有接威斯布魯克的突分,假動作晃開防守人,面對包夾騎馬射箭出手再中。 他還在快攻中接球沖擊籃下,一個換手,從另一邊上反籃得手! 那么高的個子,卻如此的靈活,杜蘭特四個回合連拿了9分。 再一看記分牌,還是落后11分…… 快船德拉季奇進攻中命中三分。 接著德拉季奇助攻倫納德底角命中三分。 哈登迎著塞弗羅沙的防守,接球三分出手命中。 三個回合,同樣拿下了9分,將杜蘭特的9分輕松抹平。 雷霆的防守有問題么?其實問題不大,而是沒辦法。 快船一大四小四向拉開,小加索爾高位策應,空切、反跑,底角埋伏,快船的進攻選擇太多了。 這已經不是1990年代,一打四看的時代了,進攻的空間越來越大,角色球員在進攻中起到的作用越發明顯。 喬丹在1998年總決賽,可以一個人拿超全隊一半的分數,全隊87他一個人45分。 一方面喬丹真的強,另一方面那個時代個人英雄主義被發展到了極致。 要知道在第五場,卡爾-馬龍也幾乎拿到了全隊一半的得分。 全隊83分,他一個人拿了39分,那時候一打四看不是開玩笑的,那就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因為進攻空間狹小,節奏慢,對抗強,總得分低,與其給普通角色球員低效失誤,不如給把握最大的球員磨分。 現在這種情況越來越少,得分很容易破百,球星的出手數是有上限的,破了上限效率會大打折扣。 場上的空間也是越來越大,體毛哨增多鼓勵進攻,總得分高,必須有其他人分擔得分任務。 從這點上來說,快船的強大毋庸置疑,他們的“角色球員”可各個都是狠角色。 杜蘭特一波得分爆發,放在以前或者打別的球員,這形勢就逆轉了。 可是面對快船,紋絲不動,甚至快船又組織一次反擊。 小加索爾高位接球后,突然一個直塞傳球到籃下。 倫納德接球,空切上籃得手,分差還拉大了! 雷霆立刻叫了暫停,比賽已經完全進入快船節奏了。 想想也是,你一整場比賽都讓快船輕松得分,三節97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