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要不說閔聰達這人籃球天賦高呢,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看出快船防守端的花樣,并找到了應對的方法——低位單打。 不得不說,NBA的戰術有時候就是一種循環,相生相克。 從籃球誕生、興盛之日起,低位進攻一直都是球場上的主流。 畢竟越靠近籃筐,得分越容易。 不過隨著籃球技戰術不斷發展,低位進攻的地位也在不斷降低。 80年代,場上幾乎每個球隊,從中鋒到后衛都會背身低位進攻。 哪怕是控衛都能撅著屁股往里頂,低位背身單吃防守人。 大部分戰術發起,都是從球員低位背身持球,攪動對方防守陣型開始。 到90年代,尤其是1995-1997三分線縮短這幾個賽季,低位成為球隊核心球員專屬,其他球員以面筐和定點投射為主。 21世紀開始,低位背身逐漸成為巨星專屬秘技,季后賽專用技能,某些時刻的特定戰術,而不再是常規戰術套路,更不是戰術起手式。 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內線低位怪獸基本退出歷史舞臺。 球場進攻的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強,Flow戰術也是因此應運而生。 相應的,包括邁克-馬龍很多教練開始逐漸思考和使用的大規模換防,聯防,乃至無限換防,來針對當下大量擋拆、傳切戰術對防守陣型產生的撕扯效應。 進攻方流動起來,那防守方自然也要跟著流動起來。 不停的換防,能最大程度減少防守陣型的縫隙和被撕扯。 但相應的,要說什么樣的進攻,能最好的對付大量的換防? 其實一切又轉了個圈回到原點,對付大量換防最好的策略就是低位持球單打。 因為進攻方永遠是占據主動的一方,你不是愛動么,愛跟著換么,我干脆不動了。 這就叫以靜制動,同時因為對手大量換防,甚至無限換防,那必然會出現防守上的錯位。 在低位進攻強盛,內線低位巨獸遍地走的時代,大量換防是根本行不通的。 你這是在給對手制造錯位單打的機會。 如今隨著低位單打的消亡,以及三號位全能鋒線的崛起,場上位置模糊,換防才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用。 所以說,就像時尚是個循環一樣,那些被歷史丟棄的東西,并非完全無用的,他們只是暫時隱藏了起來。 歷史的車輪總有一天會轉回去,即便不轉回去,那些看似落伍的東西,一樣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馬克-杰克遜顯然沒有這樣的敏感度,他也沒有這樣的應變能力。 面對快船靈活、快速的換防,杰克遜只能寄希望于球員們的擋拆能更加結實,轉移球速度更快,投籃出手更準。 同時,杰克遜也意圖在防守端做文章,因為杰克遜是很想將勇士打造成攻守均衡的球隊的。 可是大哥啊,你都落后17分了啊,關鍵還是要先得分才行。 快船隊根本不著急,第三節開始就和你拖。 反正快船陣地戰進攻很簡單,就是德拉季奇打擋拆。 今晚這一場,德拉季奇這小伙子手上的球是徹底玩夠了。 球球都是從高位擋拆打起,突或者分,殺入內線往空中一扔,讓米利西奇或者安東尼-戴維斯去接力。 殺不進去,倫納德、巴特勒或者貝茲莫爾等人,兜出來,接球,有機會投,沒機會硬投。 投完以后,快船絕不爭搶前場籃板,迅速回防,不給勇士隊打快速反擊的機會。 這種情況下,快船的領先優勢把握的非常穩。 而勇士已經沒有容錯率了。 但凡他們進攻出現一點啞火,出現幾個失誤,之前填坑的所有努力都會付之一炬。 時間消耗了,更多是消耗了士氣和信心。 隨著第三節打完,勇士還是落后快船15分,勇士隊逐漸沒有了信心。 其實一節比賽追15分,并非天方夜譚,在NBA這個地方,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 關鍵就在于不能提前放棄,一旦提前放棄,比賽也就結束了。 第四節開始前,馬克-杰克遜一臉茫然,已經不知道該怎么打了。 打了幾個回合后,杰克遜依舊找不到破解快船鐵桶陣的好辦法。 其實快船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只不過球員個人防守能力確實強,而勇士球員都很年輕,打逆風球的經驗還是太少了。 同樣都是年輕球員為主,快船這批小子終究是經歷過總決賽洗禮,拿過總冠軍的,心氣完全不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