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閔聰達很少中場休息的時候來快船更衣室了解情況。 要么是以前他對勝負不關心,你們愛怎么布置怎么布置,我管不著。 要么是現(xiàn)在快船實力強了,大部分比賽半場都是領先,到了第三節(jié)更能一波將對手打垮。 中場怎么調整,快船球員和教練自己心里清楚。 大部分NBA比賽,除了季后賽、總決賽的關鍵戰(zhàn),上半場一般都是用來熱身的。 球員們需要一些出手、跑動,找到自己的狀態(tài),尤其是投手。 所以經常會出現(xiàn)上半場難解難分,第三節(jié)奠定優(yōu)勢,第四節(jié)一波帶走的情況。 越是強悍的球隊,越會把握住上下半場體能、戰(zhàn)術、出手分配的不同,調整好比賽狀態(tài),一舉將勝利拿下。 就好像跑長跑,理論上來說,我一開始猛猛沖刺,到最后慢慢跑,和一開始慢慢跑,最后猛猛沖刺,跑完時間可以是一樣的。 可實際情況是,除非實力高過對手兩個檔次,沒有人會傻到一開始就沖刺,因為人不是機器,人需要熱身,需要出狀態(tài),需要在勻速跑的過程中運用策略,緊跟對手,儲備體能,在最后時刻一決勝負。 快船作為拿到兩個總冠軍的球隊,這種比賽節(jié)奏和感覺是絕對沒問題的,不過今晚是雷霆不按套路出牌,同時快船的應對并不是太好。 雷霆上來就仗著自己體能好猛沖,快船有些準備不足,應對也做的不好,在跟節(jié)奏的情況下越打越亂,陷入了劣勢局面。 眾人看到閔聰達來到更衣室,心里清楚斯瑪特先生肯定是對大伙的表現(xiàn)不滿意。 今年的斯瑪特先生和過去明顯不同,以前他對球隊勝負并不在意,輸了鼓勵,贏了反而臭臉。 今年或許是三連冠的誘惑實在太大,斯瑪特先生的勝負心也開始重了起來,經常參與到球隊決策中,指手畫腳,出謀劃策。 只不過每次他說的都對,策略、戰(zhàn)術,總是能一針見血,就是想要完美的執(zhí)行,有些困難。 如果不是快船這樣人人高水平,凝聚力強的球隊,閔聰達的很多策略是執(zhí)行不下去的。 當然,自從斯瑪特先生開始參加AAU的業(yè)余比賽,可能是精力受到影響,他指手畫腳的次數(shù)顯著變少。 偶爾提幾個意見,都是方向性的,很少做細致的安排,他愿意相信球員們在球場上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晚對陣雷霆,球隊少了哈登,進攻端缺了一角,打得有些吃力。 邁克-馬龍上半場分神,沒有好好布置防守,導致球隊落了下風,后面就一直被壓著。 馬龍想在中場將功補過,對著白板寫寫畫畫,要求改變球隊的防守策略,第三節(jié)開局用緊逼防守搶球權。 這種改變在NBA比賽中很常見,所謂亡羊補牢,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上半場我防守不好,下半場我加強唄。 上半場那套策略不管用,我下半場就換個策略,或者戰(zhàn)術上玩不出花樣了,就在強度上做文章。 這也算是NBA教練的幾個老藥方了,甭管這藥方老不老,一直有人用,說明是有效果的。 快船球員提升防守強度,集中注意力,打壓雷霆的進攻,方向是正確的。 但閔聰達對邁克-馬龍的這種調整方式不是太滿意,防守調整還是被動的,進攻上對轟才是王道。 于是他橫插一嘴,道:“邁克,與其加強防守,我認為還不如在進攻上做更多的文章。我們本來在局面上就陷入了被動,如果強調防守,只是陷入更深的被動而已。我們還有兩節(jié)24分鐘的時間去和對手較量,你們能在24分鐘的時間里都保持高強度的盯人、包夾防守嗎?” “能。” “……” 快船球員幾乎異口同聲,因為他們真的能啊。 幾個主力,加上替補,體能狀態(tài)都在巔峰,正是小伙子不嫌累的時候。 半場高強度防守有什么了不起的,咬咬牙,一場48分鐘高強度也不是問題。 場面一度尷尬,邁克-馬龍忙出來打圓場,道:“呃…我認為加強進攻,也確實是扭轉局勢的關鍵。我們要在24分鐘時間里打出更高的效率,我認為,呃…呃…要善用錯位,用小打大解決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小個陣容,你說是不是泰倫?” 馬龍今天腦子里都在想著那篇文章,他突然想到文章的精華部分,就是關于戰(zhàn)術中錯位后的小打大。 NBA的進攻戰(zhàn)術發(fā)展到今天,戰(zhàn)術套路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給球員創(chuàng)造好的得分環(huán)境。 最完美的戰(zhàn)術結果自然是空位,其中籃下大空位是最好的,也最難出現(xiàn)。 中距離、三分球出現(xiàn)空位,也是很好的戰(zhàn)術結果,球員的命中率會高很多。 但隨著NBA球員越來越高越來越快,進攻時間越來越緊湊,想要通過戰(zhàn)術跑出空位越來越難。 所以有時候,能讓球員獲得一次出手機會,這個戰(zhàn)術套路就算成功了,進不進要看球員個人能力。 后來部分戰(zhàn)術就不再追求空位,而是追求讓球員獲得一對一單挑的機會,畢竟有些能力強的球員,單挑就相當于空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