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戰太平(三)-《元末稱雄》
第(2/3)頁
可以說,此番浙西的興旺,便也就看此一戰了。此戰若勝,眼前危局自可輕易化解,甚至吳軍還可盡復失地,重奪池州;若敗,那么不論后果如何,那他徐達也唯有自刎謝罪了。
……
因為大軍剛剛抵達不久,所以十數萬楚軍水師在耀武揚威一番之后,倒是并沒有著急進攻,而是返回了繁昌境內的那兩處湖心島駐地。
“太平路,算是守備在金陵前的最后一道防線。此戰,若我軍取勝,大軍便也就可沿江而下,直取金陵。所以此番為了守備太平這一要地,吳軍定然是將麾下最為精銳的善戰之卒全部集結在了此地。
而至于吳軍主帥徐達,乃是前不久朱元璋親自任命的太平路主帥。先前領兵一萬,于浮山地區伏擊我軍陸上之師,據說也是此人一手所為。由此,也可見其人本領謀略。
故而此番我軍若想取勝,最好的辦法也莫過于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我軍集重兵與江上,兵卒、舟船、火炮可謂皆勝于吳軍。尤其是火炮,發揮我軍優勢以巨船重炮組陣擊敵,吳軍必無計可施,只得引頸待死耳!”
中軍大帳之中,作為大楚右丞的趙子玉,拿手指著擺放在桌案上的巨大沙盤,不由在眾目睽睽之下,信心十足的先一步道出了自己的計策。
“諸君,子玉之計,諸君以為如何?”
張世華聞言點了點頭,但作為決策者的他,卻習慣的沒有當眾表態。
不過此時張世華既然已經發問,帳中諸將相視而顧,作為楚軍元帥的白希便也就不由從隊列之中站了出來。
“趙丞之法,臣以為可行。所謂水戰,在臣看來,無非也就是大艦勝小艦、大炮勝小炮而已。我軍大艦火炮眾多,自該發揮這一優勢,將火炮多集于大艦之上,以此克敵。”
“恩。”聽到白希也這么說,張世華不禁再度點了點頭。
可就在他本想就是答應下來時,卻是無意間看到了帳下的另一元帥明玉珍,聞言卻是皺了皺眉頭。
故而張世華眼珠一轉,便也將不由看向了明玉珍,對其言道:“玉珍先前為我奪去池州,大敗吳軍大將康茂才,也是精于水戰者。那么不知對此,玉珍你又是怎么看呢?”
“這……”突然被張世華點到名,明玉珍不由一愣。
不過轉而他也就想到,定然是方才自己皺眉的舉動,被張世華看在眼中了。因而只要也就從隊列中站出,微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如是對張世華言道:“趙丞、元帥之法的確極好。可在臣想來,此法卻也有著一點瑕疵。
就像趙丞先前所言的那般,這太平路,乃是吳軍最后一道屏障了。那么為了守住這里,吳軍定然不乏壯士斷腕之勇。因而臣不禁有一憂慮,若是吳軍多派亡命,以小船載火油、火藥,燒我大船,又該如何是好?”
“這,哈哈哈,好啊,玉珍果然是心思縝密之人。”
不得不說,這一點的確是張世華都沒有想到的。
水戰,大船勝小船的確不假。可若是小船拿出亡命氣概,在船上裝滿火油、火藥要和你大船同歸于盡,那這行動不便的大船在江面之上豈不就是一個靶子。
故而在由衷的贊了一聲明玉珍之后,張世華這個最高決策者便也就不由對著諸將下令道:“子玉和阿希的揚長之法說的甚有道理。明日一戰,便如子玉、阿希所言,將軍中火炮盡數安置在多槳船和海鶻戰艦等大艦之上。
不過每艘大艦,必要在三艘鱽魚船的協助之下行動,以防止吳軍走投無路以小船毀我大艦。”
“吾王英明,臣等遵命!”
“恩,此戰若勝,諸君豹尾封侯也不遠也,故望諸君共勉。”
“必為吾王效死,千歲,千歲,千千歲!!!”
聽到張世華終于親口說出了這樣的話,在場的所有人心下皆不由變得火熱起來,一個個跪地高呼,卻滿臉都是熱切。
……
一艘體積巨大的戰船之上,徐達遙望著那如同山峰一般對著他們碾壓過來的楚軍大軍,一雙拳頭也不禁在背后握的越來越緊。
本以為自己的心中已然面對好了這一切,可等到自己親眼看到的時候,心中卻還是不禁閃過了一抹緊張和坎坷。
楚軍的聲勢實在是太浩大了,以至于同樣是兵馬數萬的吳軍,此時相比起楚軍來,簡直就像是孩童和成人的區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