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之后,他幾乎本能的,立即暗令心腹,去晉國公府查看。 傳回來的消息,差點氣他個半死,晉國公府,早已人去樓空,據說,數日之前,晉國公府家眷,便都陸續去城外游玩了。 這些年大將軍趙石韜光隱晦,確實讓人難生什么防范之心,即便是驟然出京領兵,也沒人過于在意他的家眷。 畢竟,大將軍趙石的家眷,在長安定局已經十幾二十多個年頭了,從沒有事故發生。 即便是當年的長安之變中,大將軍趙石的家眷,也未曾出過長安地界,真真是令人“放心”的很了。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人家跑的那叫個干脆,事后查看府中各處,連晉國公府的庫房,都搬了個精光。 那許多東西,竟然沒人知道,是什么時候運走的,又都運去了哪里。 而且,事發之后,明遠司主事趙飛燕和他的一眾心腹,也不見了蹤影。 成武皇帝陛下暗自心驚之余,也直想破口大罵,這廝跑的還真干凈,卻不知留下了多少爛攤子,等人去收拾。 不過,不管怎么說,這都是細枝末節。 這兩個君臣,其實都明白,此次一別,怕是再無相見之期了。 便如趙石信中所言,全了這場君臣之義,兄弟之情。 皇位在前,趙石并未伸手去取,而成武皇帝,也未大動干戈,將趙石留下的痕跡清除干凈,更未想著,派兵將這廝捉回來,治罪砍頭,以絕后患什么的。。。。。。。 總的說來,君臣二人,從始至終,言行如一,古往今來,世間罕有。 不過,趙石的家眷卻也并沒有走的那么干凈。 幾個月之后,種七娘帶著兒子,以及趙石長女**雀,施施然回了晉國公府。趙石庶長子趙君玉,在成武十七年,回京述職,調任秦川南路布政使。年紀輕輕,便成了封疆大吏。。。。。。。。 種七娘一直居于長安,終老于此。 不是她舍不得長安的繁華世界,而是她出身種氏一族,到底受了族中羈絆。遠不如其他人來的那么灑脫。 同時,她也是大秦有史以來,第三位女性大將軍,一直把持著羽林中郎將之職,直到其故去,羽林中郎將一職,才被朝廷削去,不再設此武職。 承恩湖畔的大長公主府,靖佳大長公主,也沒出走。 其實。這才是皇帝陛下最為擔心的事情,直到親耳聽聞,大長公主還安安靜靜的呆在公主府內,才算安下心來。 靖佳公主,他的姑姑,自母喪之后,皇帝陛下對于這位常年居于宮外的姑姑的感情,后宮嬪妃,誰也及不上。 若是也沒了蹤影,連皇帝陛下自己也不敢保證。不會派人向北追下去,將大將軍趙石的家眷,都給捉回來了事,管他什么君臣之義。兄弟之情呢。 趙石妻妾之中,留下的也并非只一個種七娘。 惜紅悄無聲息的出現在了兒子任上,跟隨種七娘回轉的,還有一位陸氏夫人,后來居于晉國公府中,很少有人再能見到了。 后來。名傳天下的陸氏琴書,便乃其人遺作。 諾大一個晉國公府,只剩下了幾個婦孺之輩,冷清的很。 但京師之中,卻沒誰敢欺上門兒去。 因為逢年過節,晉國公府依舊門庭若市,宮中賞賜從來不會落下這一家,晉國公舊部入京,也從來不會過門而不入。 不管主人接待不接待,都會送上拜帖求見。 人走茶涼這一說,用不到大將軍趙石身上,因為大將軍趙石還活著,余威凜凜,可澤百年。 也許有人會在私下埋怨,大將軍太過無情,撒手離去,一點不顧念眾人將身家性命托付于其人的情誼,也順手將眾人置于了不測之地。 但那最多最多,也就是暗自牢騷兩句,敢當著旁人之面說出來的,是一個也沒有。 反而,許多人都是有愧于心,將大帥逼得遠走塞外,再無人能于朝堂之上,為他們遮風擋雨了。 不管怎么說,反正晉國公府,自大將軍趙石去后,卻還是長安城中,最為特殊的一處所在,百年之后,也不見得有人敢于在這家門前放肆。 大秦成武十八年,重新安定下來的大秦,再啟戰端。 集河南,河北,河中,河東諸路兵馬,共三十余萬,大舉南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