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大運河戰略(1)-《漢鼎》
第(2/3)頁
這就是人才!
周寶沒有用好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周寶重用這個張鐸的話,鷹揚軍肯定要在潤州城下大吃苦頭。
張鐸的這個計劃,可以稱之為大運河戰略,概括來講,就是以鷹揚軍水軍為先導,控制運河兩岸,然后再沿著運河滲透到內陸。這個計劃將鷹揚軍水軍的戰斗力發揮到最大,利用河水將鷹揚軍的機動力發揮到極致。** ***極大的加快了鷹揚軍的進軍效率。現代社會。是鐵路修到哪里,勢力就擴展到哪里,在這個時代,在鎮海,則是鷹揚軍的水軍通到哪里。鷹揚軍地勢力就擴展到那里。劉鼎原本還覺得鷹揚軍區域逐漸擴大,新控制區基本都是陸地。水軍受到地限制越來越多,在戰爭中能夠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這樣的。只要換一個角度,鷹揚軍水軍同樣可以大展拳腳。根據張鐸的說法。哪怕是原本看起來被完全隔斷的壽州,也可以從長江經大運河到楚州。然后順著淮水逆流而上。
淮水地岸邊,至少有四座大城,從東到西分別是楚州、泗州、濠州、壽州,這些城市都完全處于鷹揚軍水軍的攻擊之下。如果從淮水上溯,甚至可以從穎水逆流而上,直接攻打淮西軍地核心腹地穎州。而只要整修通暢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大運河,鷹揚軍水軍就可以直接進入黃河,攻擊黃河兩岸的區域。任憑李克用麾下的突厥騎兵如何囂張,只要被鷹揚軍水軍攔截,在大江之上。他們至于送死的份。只要想一想鷹揚軍控制黃河兩岸地光輝前景。都是令人興奮的。
劉鼎不敢說鷹揚軍是最強大地,但是他敢說。鷹揚軍水軍絕對是最強大的,最專業的,有他這個來自二十世紀的穿越者,鷹揚軍水軍永遠都可以保持絕對的優勢!這一點,是他的對手永遠都追趕不上的!
沒錯!
大運河戰略!
當然,大運河戰略的前途是誘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整修運河需要大量地財政投入,不要說長江到黃河之間這么長一段,單單是潤州到杭州這么一小段,都足夠鷹揚軍頭痛了。如果劉鼎真地要整修這一段運河,至少要將周寶地窖里面的藏寶掏出來八成以上,說不定還得全部砸下去。同時,整修運河需要大量地人力物力,鎮海地區的壯丁,至少要被抽調三分之一。在戰亂時期,壯丁乃是各個勢力最寶貴的財產,不將他們納入軍隊里面,反而是用來整修運河,對于一般人來說,絕對會以為這家伙是瘋子。
盡管劉鼎的歷史知識比較缺乏,但是他也是知道整修運河是盛世國泰民安的時候才能做的,如果在力有不逮的情況下,強行修治運河,只會適得其反,引來難以想象的后果。隋煬帝就是因為修建運河而滅亡的,唐朝的人對此可是銘記在心,玄宗時代要整修黃河,還有大臣以頭搶地反對的,說只要河工一開,天下必亂,可見教訓只深刻。事實上,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歷朝歷代,整修運河都是國家的事情,而且是國家最強盛的時候才能做的,絕對不是某個地方勢力可以做到的,甚至,即使是盛唐時代,修治運河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玄宗時代整修大運河其實并不徹底,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大運河就基本荒廢了,可見破壞總要比建設快得多。
另外,整修運河也需要專門的人才,畢竟,這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需要全面的統籌,全面的規劃,還需要專門的技術。征集民夫相對比較容易,可是如何合理的利用民夫,如何修建各種運河設施,尤其是修建高低不平的水閘,絕對是極高難度的挑戰性工作,在沒有水泥的年代,修建水下建筑,簡直是就是用血和汗,甚至是民夫的生命堆砌而成的。當年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據說死亡的民夫至少在十萬以上,玄宗時代整修運河,死亡的民夫也有數千人。** ***
水泥,水泥……想到水泥,劉鼎就黯然不語。朱冉淼無疑是非常努力的,沒日沒夜的進行著相關的研究,現在整個檀木鄉和桂花灣的人都投入到了水泥的研究當中,可是,他還是沒有找到打開這道神奇大門的鑰匙。當然,劉鼎也有責任批評自己,要是自己前世好好的了解一下有關水泥的生產知識,直接給朱冉淼指明配方,就不用現在這樣半吊子了。可是,話說回來,誰想到突然間自己會回到唐末呢?
艾飛雨和李怡禾都沉默不語,飛速的思索著整修大運河的利弊。
其實,張鐸還有個問題沒有提出來。那就是鷹揚軍整修了運河以后。可不要白白的便宜了他人,這才是最關鍵的。如果辛辛苦苦將運河整修好了,南北通暢,最后卻讓敵人的戰船攻擊前進,將鷹揚軍自己打個措手不及。那就是笑話了。除了防止偷雞不著蝕把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地任務就是如何防止敵人對運河地破壞。誰都知道。破壞總要比建設快,董昌、丁從實都不是笨蛋,他們是絕對不會坐以待斃的,只要鷹揚軍一開河工,他們馬上就會意識到其中的危險。
而且。整修運河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耗費的時間很長。鷹揚軍是否有這個耐心等待,現在還真是個未知數。就算鷹揚軍從現在開始,就立刻著手,起碼也要兩三年地時間,才能基本整修完畢。這還是在局勢比較穩定的前提下,如果戰亂頻繁,你爭我奪,大運河兩岸經常展開拉鋸戰,那拖延地時間就不用說了。一旦河工開始,鷹揚軍必須保證穩定的環境。持續的財政投入。否則半途而廢,除了白白的扔掉無數的金錢之外。沒有絲毫地好處。
因此,此事必須慎重,慎重,再慎重。
劉鼎用一句話總結了修治大運河的方略:
前途是光明地。
道路是曲折的。
斗爭是艱苦的。
征途是漫長的。
鷹揚軍有必要,有信心,有魄力進行這樣的事情。
但是,前提是必須講究方法,講究效率,講究配合。
鷹揚軍每修一段運河,鷹揚軍水軍就必須向前突一寸,鷹揚軍的控制區域也必須向周圍擴展一寸,鷹揚軍所獲得利益也必須增加一寸。這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計劃總是不如變化快,現在天下大亂,什么樣的情況都可能發生,鷹揚軍如何保證持續數年的財政投資不被挪用?恐怕劉鼎對此都沒有信心。盡管每個人都覺得張鐸的建議是好建議,可是真正執行起來,實在是難度太大了,其中地風險也不好把握。說得不好聽,這其中地確有點玩火的味道。
劉鼎忽然說道:“張大人,附近有什么好玩地?”
張鐸說道:“不知道大人喜歡什么地方呢?”
劉鼎說道:“歷史古跡吧!”
張鐸說道:“既然如此,屬下就帶大人到神亭去走走吧,那里有孫策和太史慈交戰的舊址。”
劉鼎悠然神往,欣然說道:“好!”
第二天,秋高氣爽,一行人很快到了神亭。\\\\\根據典籍記載,是三國時期太史慈和孫策交戰的地方。在艾飛雨和李怡禾等人的強烈建議下,劉鼎逐漸放棄了《三國演義》中的戲說故事,開始關注真實的歷史事件,以便從中發現更多的歷史規律。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在孫策平江東之戰中,折沖校尉孫策奪取揚州刺史劉繇根據地曲阿,雙方發生激戰,太史慈就是在這場戰役中開始登臺。
興平元年,劉繇受命為揚州刺史,因右將軍袁術占據州治壽春,遂渡江治曲阿,出兵擊敗孫策舅父丹陽太守吳景及孫策從兄丹陽都尉孫賁,二人退至歷陽。劉繇命部將樊能等屯橫江,張英屯當利,以防袁術軍。孫策投寄袁術籬下,屢立戰功,卻不受重用。是年,原孫堅部將朱治建議孫策脫離袁術,返回江東故鄉,創建基業。
此時,袁術派吳景、惠衢率軍攻張英等未克,孫策遂趁機要求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許之,向朝廷請封孫策為折沖校尉。孫策率步兵千余人、騎兵數十人,由壽春南下,沿途招兵買馬,進抵歷陽時,部隊已增至五、六干人。孫策好友周瑜在其從父丹陽太守周尚支持下,率軍及攜帶大批糧秣來歷陽迎接孫策,實力大增。孫策英勇善戰,又知人善任,治軍嚴明,深得民眾擁護,遂率軍進攻橫江、當利,首戰克捷,乘勝渡長江南下,軍鋒所向。無往不勝。
于是。孫策首先集中兵力,攻取揚州刺史劉繇囤積糧秣和軍械的牛渚山,攻克彭城國相薛禮駐守的秣陵城,擊敗駐守秣陵城南的下邳國相笮融。隨即揮師進擊劉繇部將駐守的梅陵、湖熟、江乘,先后攻克并殲滅了劉繇布防在曲阿外圍的守軍。迫使劉繇率兵出城決戰。
兩軍對峙的時候,劉繇部將太史慈只帶一名騎兵出城偵察。在神亭跟孫策驟然遭遇。孫策也只帶隨從騎兵13人,其中有原孫堅的部將韓當、宋謙、黃蓋。太史慈毫不畏懼,拍馬沖鋒,正跟孫策相對,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地戰馬。太史慈順勢揪住孫策,二人一起滾落下馬。孫策奪得太史慈后肩地手戟,太史慈也奪得孫策的頭盔,繼續激烈搏斗。正當二人生死拼搏之時,雙方救援的部隊同時趕到,于是,孫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營地。此戰,二人英勇搏戰的精神為后世人稱道,人稱神亭酣戰。
神亭之戰后劉繇退守不戰,孫策趁勢猛攻,劉繇大敗。逃往丹徒。孫策占領曲阿。慰勞嘉獎將士,頒布政令。安撫地方民心,前來歸附和應征的人,從四面八方接踵而至,孫策很快集結到兩萬余人,戰馬一千余匹,聲威震動江東,最終成為三國鼎立中地一國。后人為了紀念兩員年輕將軍的交戰,當地民眾在這里建立了神廟,每逢節日都進行祭拜。
大概是因為孫策和太史慈都是膾炙人口地名將,當地人對兩人的緬懷之情,還是很深的。這座神廟的規模還真不小,可惜沒有名字,據說是因為孫策和太史慈的支持者僵持不下,于是就干脆不要名字了。不過還真別說,這座沒有名字地神廟,香火還非常鼎盛,地上可以看到明顯的腳印。根據張鐸地介紹,有些地方小勢力,逢年過節,甚至是交戰之前,都要到這里來祭拜祭拜,劉鼎他們來到的時候,發現這里還有尚未熄滅的香火,也不知道是誰這么虔誠,想必是鷹揚軍的同好。
然而,當劉鼎仔細看著傳說中的兩員勇將時,不免有些遺憾。孫策其實并沒有什么特色,太史慈好像雕塑的也不是很好,兩人的塑像都不夠栩栩如生,根本體現不出兩人的霸氣和英武來,看上去也就是兩員很普通的武將,若不是張鐸說他們兩個乃是孫策、太史慈,劉鼎絕對分辨不出來。劉鼎也看過不少的塑像,尤其是在花亭湖地時候,看到五泉庵里面就有很多佛像,那水平要比這兩人都高得多,人物地表情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劉鼎自言自語的說道:“人物倒是人物,就是雕塑功夫差了點,看來水平也是一般般……”
張鐸說道:“年代久遠了,也不知道是什么人雕地,也許當初的時候還算不錯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