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哪還有想? 當然是干那個日本高層人物了。 現(xiàn)在的王亮如同有千里眼和順風耳,只等情報就好了。 槍管在原來的基礎上加長,安裝上瞄準鏡,子彈稍加修改,改造為damu彈,這樣一支狙擊步槍就算是形成了。 狙擊步槍有四大條件:使用性、精密性、協(xié)調(diào)性、彈藥推力。 在當前條件下,對于王亮來講最為重要的就是彈藥推力了,這直接決定射程和殺傷力。 狙擊槍的彈藥得專業(yè)化與專用化,其火藥的純度不得有不足,或裝藥量不足,甚至彈頭合金比例不良的情形,如果使用一般彈藥反而會造成彈頭初速或射程下降、抗風偏干擾能力不足、彈道偏轉(zhuǎn),以及殺傷力遽降。 王亮不單單需要在彈頭上下工夫,就連子彈內(nèi)的火藥都要進一步提純,在裝藥量上也需要精進。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活,需要多次的重復試驗,既能保證槍支性能最好的發(fā)揮,還得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要知道在槍支改造的過程中,炸膛可是常有的事情,一個用量過大,就可能會產(chǎn)生災難性的后果,王亮這就是在同死神較量。 在王亮忙碌著的第三天,隨著火車的鳴笛聲,一位身著戎裝的家伙到達了丘安縣。 藤田嗣治,日軍參謀本部高級軍官,中將軍銜。此次來華是受天皇指派,旨在對中國戰(zhàn)場做系統(tǒng)的評估,以優(yōu)化日軍兵源的分配,提高使用效率。 “立正!” 火車站內(nèi)一片寂靜,這趟專列的保衛(wèi)程度可謂是空前之高,日本軍方絕對不允許再有將軍意外隕落在中國了。 除了火車上配備的二百名精英衛(wèi)兵之外,火車的車頭和車尾還配有兩輛鐵路裝甲車。 隨著日軍侵華戰(zhàn)線的不斷拉長,鐵路對于日軍戰(zhàn)略物資的運輸顯得格外重要。 在鐵路沿線,日軍不斷受到來自各式武裝的襲擾。 為了能夠在當時中國的滿洲以及華北等地的鐵路沿線實施警戒巡邏,防止抗日武裝的襲擊,日軍不得不在鐵路上布置專用的鐵甲車。 九五式鐵道裝甲車于1935年開始裝備部隊,全車裝甲厚度為8毫米,裝一臺84馬力汽油機,乘員6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