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講話(上)-《工業為王》
第(2/3)頁
在這短短的七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么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說過去說過來,就是一句話。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準確的表述語言。
農村改革初期。徽安省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一百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
象這一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動搖我們的方針,影響改革的全局。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
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在東廣省,有一塊地,我說了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圳深。圳深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
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
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么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么認為。
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峙略儆?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現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經驗一天比一天豐富。經驗很多,從各省的報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好嘛,就是要有創造性。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圳深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從圳深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
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里。
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