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么樣的好地方,當然不能給胡虜繼續糟蹋下去。 從山東、山西、直隸一帶,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沿著修好的官道向遼東前進,每戶都可以有百畝土地,官府無償提供農具和種子,還有馬匹和耕牛,房舍也可以由當地廂軍幫助修建。 這么好的條件,陜北那些條件太惡劣的村莊已經遷走不知多少人。故土難離,但那是沒有組織的前提下,現在有組織的勸導這些地方的百姓整村整村的遷走,沿途費用全部由官府承擔,而且還提供醫藥和向導,在當時的情形下,明知道出門十之**會死,還是有不少人走西口,闖關東,現在有官府這般幫助,愿意擺脫困境的人,自是越來越多。 光是天順四年一年,從陜北就遷走了超過一萬人。 如果不是顧忌到當時的交通和房舍建筑的速度,還有疫病等不可控制的天災,所以把人數壓住了,不然的話,翻上幾番也不是難事。 就算這樣,張佳木也有信心在十年內,把遼東充實到三百萬漢人以上。 這樣,到了原本時空的明末時期,在遼東最少有超過一千萬以上的漢人,根本就沒有什么漁獵民族的生存空間。 雖然做足了功夫,邊軍也沒有閑著,原本的建州衛在這個時空根本就不復存在了,盡管李瞎子等人不知道太保為什么忌憚一個人口稀少的弱小部族,但還是遵從命令,建州諸衛,除了被送到內地分散居住的婦孺外,幾乎就被全滅了。 這自然是小事一件,幾乎沒被列入緹騎和邊軍的武勛之中。 邊境太平,明軍是追著北虜打,回想土木年間的舊事,叫人如有恍若隔世之感。 這一切的功勞該算在誰身上,不要說朝廷上層,便是中下層的武官和普通將士,也是心中有數。 至于在民間,張佳木的評價形象已經好到無可再好,免費的學校,賦稅調整后的高效公平,官府的廉潔與行政能力,司法獨立后的判案偵查能力,幾年之間,越是繁華地區,越是交通便利的地方,便越可以更早的感受到了這種叫人歡喜的變化。 最多十幾二十年后,整個中國都會變化的更深入,從教育到官場規則的改變,猶為深遠,時間越久,人們的感受就會越深。 一切順暢,卻不是武官之福。 時間越久,譚青就會相信大明會越來越太平。 因為這一切都是張佳木在主導,大明在他的指揮下在改變著。一天比一天更強大。在當時大明人的認識中,除了北虜也沒有人能威脅到大明的安全。而張佳木已經在做鏟平北虜的工作,不僅在做,而且一定會成功。 這么一來,武官會漸漸無事可做,譚青的封侯夢,卻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做成。 現在這會兒,天氣冷的能凍掉鼻子,卻是不斷的有大臣趕向宮禁,寬闊的長安街上官人不斷,譚青的眼神變的銳利無比……難道,這就是一次機會? 不過,很快他便知道自己想的太多了。 沒過一會兒,兩車同時經過,從執事的內容到規模,不必說,一個便是大都督太保張佳木,另外一個,便是太傅丞相中書令李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