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今的大寶和凌墨蕭站一起,那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復制粘貼的縮小版。 特別是皺眉的時候,才三歲多的大寶,已經有了帝王之相。因為太過害怕陛下,連同小太子皺眉時,宮人都心驚膽戰。 而小寶則越來越像冬素,不過她遺傳了凌墨蕭的高鼻梁,比起冬素多了一分英氣,很有大夏長公主的派氣。 小寶和冬素穿一樣的亮金繡大團牡丹的華裳,小三寶金色的包被,繡著龍鳳呈祥。 冬素抱著三寶,凌墨蕭一手牽一雙兒女,一家五口出來,任誰見了都要贊上一句,不愧是我大夏帝國的帝、后。 如今的皇后娘娘,身上哪里還有一點農女的模樣。 咱們這皇后才是真正的一國之母,高貴端莊時,便是天底下最高貴的女子。 而面對底層百姓時,她又溫柔皎潔的如那菩薩現世。 滿月宴前唯一的動蕩之事就是,太皇太后來不了了。 這個消息似到朝堂的時候,凌墨蕭當即派欽差去接人。但還是晚了一步,陳星耀上請罪折子,說是自己安排失誤。 隊伍在行至保州時,遇到連綿數日的陰雨天,太皇太后因水土不服,飲食不振等問題,身體不適。 太醫當時就建議調頭回長安調養,太皇太后的年紀大了,誰也不能保證這一路上還會出什么事。 但太皇太后不愿意,堅持要到京城參加二皇子的滿月宴。 官員們無法忤逆太皇太后,只好待她身體好一點就趕路,然后就是她的病情迅速惡化,甚至出現神智不清之癥。 陳星耀不得不做出決策,隊伍返回長安,為太皇太后養病。 接到這個消息時,沈冬素本能地覺得,這就是陳星耀做出的選擇。 他用一種誰也察覺不到錯處的手段,讓太皇太后來到不幽州。 陳星耀上了請罪折子,但凌墨蕭沒有懲罰他,反而安慰他做好的,太皇太后年歲已高,確實不適合舟車勞頓。 若為了小皇子滿月宴這點事,讓太皇太后有個三長兩短,他才是真正的不孝! 皇上這么說,把那些堅持要接太皇太后來京師的官員們,堵的啞口無言。 他們之前以孝道壓制,借二皇子滿月宴,皇上下旨接太皇太后來京城,同時那些沒趕上遷都的權貴、士族,趁此機會隨行。 萬萬沒想到太皇太后年歲已高,身體不好這一點。一個水土不服,差點把老人家送在半路上。 這等尷尬局面,還是皇后來化解,皇后即全了皇上的孝道,又不必太皇太后遠行千里來幽州。 勸皇上等二皇子滿月之后,巡游長安,祭祀皇陵,再探望太皇太后。 此消息傳出,百官之中,有想說皇帝出巡太過勞民傷財的,也只能把話咽在肚子里。 因為皇上是為孝道才去長安的,之前你們拿孝道壓皇上,這次皇上以孝道回敬,誰也說不出二話來。 即要論孝道,那皇上孝敬太皇太后,皇后也該孝敬祖父。 所以這次巡游地,還加上了宜州,阿爺一直想回家鄉看一眼,冬素可沒忘記。 皇帝出游是大事,各地行宮布置,一路怎么走,帶哪些官員隨行,哪些官員留守京城,都得提前安排好。 最少也要兩個月之后才能動身,也就是五月底才能出發,在長安過中秋,在宜州過年,明年二月再回幽州,這一巡游得耗上大半年。 讓冬素沒想到的是,在滿月宴前十天趕到幽州的謝大將軍一行。 得知皇上要出巡游,立即上折子,請求將涼州加入巡游名單。 結果不用皇上駁回,百官就替皇上駁回了,單任涼州不安全這一點,皇上就不可能帶皇后和皇子、公主去。 并且皇上這次出游是為孝道,去長安是看望太皇太后和祭祀皇陵,去宜州是因為皇后的父母、祖父。 去涼州是為什么? 這話確實堵得謝大將軍啞口無言,可他是真心急啊,特別是這趟來幽州,看到全新的京師,他才明白涼州有多落后! 以前涼州也落后,但因為是邊城嘛,大家對邊城的要求一直不高,隨時要出征,要防著外敵來攻,邊城能有多好?守住不丟就行了。 可幽州幾年前也是邊城啊!那時幽州還不如涼州,最起碼涼州曾經是胡商必經之地,商事發達。 但是看看現在,幽州就像甩在他們這些邊關守將臉上的巴掌,不是邊城不能改變,而是你們沒有找到改變的方法而已! 謝大將軍永遠記得,自己一家初進城時臉上的表情。 離幽州還甚遠,沿途的官道兩旁安裝的油燈,徹夜長明,如同一條指路的火龍指向京城。 遠處那一排排高聳入云的煙囪,是煉鐵煉鋼的,去年送往涼州的那批新武器,全是那里面煉造出來的。 巨大高聳的鐘樓,遼闊平坦的廣場,巍峨的城墻,一排排由老式投石機變成的新式炮臺,瞭望塔上可旋轉的望遠鏡…… 只是外城能見的東西,已經讓人目不暇接,而一進城,看到從未見過的有軌馬車道,能拉幾十人的大馬車,速度還極快。 進進出出的百姓,人人臉上洋溢著精神和幸福,這是邊關百姓臉上從未出現過的表情。 寬闊的馬路,如同城中城一般的學院城區,皇后還特地讓女官帶領謝夫人和她的女兒們,去醫護學院、墨門學院、萬書閣等地參觀。 陛下也派人帶領謝大將軍一家,和涼州大小官吏,去基地參觀海軍戰艦。 更不提京城那吃不盡的美食,欣賞不過來的潮流衣裳、首飾,逛不完的百貨街。 天竺的黃金和寶石,南洋群島的香料和珊瑚,倭島和高麗的精棉、銀器,胡人的皮革,各種琉璃器、美玉、絲綢…… 好像整個天下的精美商品,都匯聚在幽州城一樣。 大廣場附近的茶樓,隨處可聽到書生們高談闊論,畫書、話本子、戲劇寫手、雕刻師、樂師等等年輕的藝術家們,拿著自己的作品,請人欣賞的畫面隨處可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