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真要說的話,那就是人手不足。郵局還算好,女管事雖然忙,但工人多,能忙得過來。 藥店則是再來多少醫護都不嫌多,雖然這是成品藥店,主要是賣藥的,可往來商人,和當地百姓。 都把這里當成醫館,尊兩人為醫生,離大醫院遠的,都會跑到這里請她們醫治。 病人上門又不能置之不理,除非是重病,會派車送到醫院,小病小痛兩人都會醫治。 城中有一個大醫院,但附近的縣、鎮只有幾家藥店,醫師完全不夠用,有時候百姓急的跪下磕頭,請她們到家里救治病人,只能關了店鋪先去救人。 冬素當然知道缺藥護,這次白師父去嶺南,帶走了兩百多個女醫護,來信依舊說人手不足,比起病人的數量,醫護人員的數量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毫不夸張地說,小鎮上來了一個醫護學院的女醫師,當地人恨不得當菩薩上供。 她只能安慰她們,朝廷已經正式接受醫護學院,以后醫護人員會越來越多,再堅持一下,很快全國的縣、鎮都會有醫院的。 這一次她獨自巡查,凌墨蕭帶著官員進了城中,她則在城外轉了轉,從驛站區離開后,便去看農田水利。 放眼望去,四處皆可看到正在轉運的水車,大片大片的稻田稻穗已經金黃,麥子才收割,新種的豆類長著綠的喜人小苗。 之前百姓種豆,都是撒到地里,任其生長,有瞎種沒出芽的,則后面再補種。 自從農科院大力向百姓傳播種植知識后,都知道育苗了。育苗后再移栽,雖然更費時一些,可苗不易生蟲,長得還粗壯,結的果實更多。 片片農田之間偶有一片灰白,那是水塘,離塘近些的地方,必有幾戶農家。 這一帶的農舍不是幾十戶或幾百戶聚集起來的,而是三、五戶一處,隔不遠又有三、五戶。 據說這是從舊村新搬來的農戶,舊村子被水淹了,官府規劃的新村落,挑地勢高的地方建新農舍。 都是磚瓦房,遠遠能看到修路的村民。據說是官府只修大路,想讓大路接到自家門口,那段路就得自己修。 村民們相互幫助,男人們修路,女人和孩子送水搬東西,打著下手。不時有家養的黃狗跑來跑去,假裝自己也在幫助。 那般朝氣蓬勃的場面,讓冬素的記憶回到沈家村,不知道家鄉有沒有修這樣的大道? 這里的田園風光跟光州極為不同,冬素沒進村居里看,對平民來說,看到皇后娘娘,應該是又喜又驚吧? 正辛苦干活呢,何必去嚇到人家。 她主要是看荒地的開荒情況,再看看有沒有土地荒蕪。 結果她發現,這城外竟然也有工坊,大片的房舍,進進出出的工人,大路上停了很多馬車。 陪她的女官忙說,那是一家造紙作坊,因為造紙要用大量的水,還要麻棉木材,在城外比在城中更方便運送原材料。 女官笑說,像這樣的小工坊不少大些的村子都有,女官機構可向百姓租賃工具。 像紡織機,有的村子租上十臺,就能開辦一個小型紡織作坊,工人都是村里的女村民。 還會教導村民簡單的副食或農產品制作,像米粉、炒茶、麻繩等,一個村子就能開辦一個小型作坊。 再窮一些,人少一些的村子,則能租給村子雞、鴨、豬的幼崽,等喂大了女官機構會上門收購,也能掙些銀錢。 總之就是學幽州的政令,女官和官府配合,全力助當地百姓脫貧致富,蹭上海商這趟財富巨船。 冬素對此很滿意,就連這樣的個小州城女官的工作都做得這么好,再多給她幾年,她一定能讓天下百姓都吃飽穿暖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