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夏木友人帳》,到《解憂書店》,我喜歡張一行差不多快要八年了! 八年前,我還是剛剛畢業,八年后,我已經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 八年前,剛步入社會的我孤獨彷徨,從《夏木友人帳》中獲得治愈! 八年后,因為柴米油鹽而煩躁焦慮,《解憂書店》再次將我治愈! 八年,我目睹了這個天才作家從孩童成長為翩翩少年,從聲名鵲起到功成名就。 但他寫作的初心,卻始終不曾改變。” 《解憂書店》開始連載之后,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情感共鳴。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與人言者并無二三。 社會在發展變遷,從1996年到臨近2006年,十年的時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物質極大的豐富相比,人們的精神卻越來越空虛,并將在接下來的一二十年中,進一步擴大。 《解憂書店》火了,解憂書店也火了。 書店外面新增加的信箱,總是有人前來投遞信件或紙條。 若放在短視頻時代,解憂書店就是妥妥的熱門打卡地。 對于大家投遞的信件,書店自然不可能一一回信,因為傾述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而且人們也只是想找個地方傾述一下,很多話,即使父母朋友閨蜜也無法成為聆聽者的。 解憂書店,更像是一種精神寄托。 似乎只要把寫有煩惱的信件投進去,煩惱就會減少許多。 有趣的是,這件事還被許多企業拿去做了商業案例來宣講。 在他們眼里,《解憂書店》就像是一部專門為書店寫的軟文廣告,只是以往的軟文都是一篇新聞報道或者一篇故事,這次的軟文直接就是一部作品。 而且還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不少企業老板一邊拿這個案例在公司內部做宣講,一邊感慨有才華真是任性啊! 而此時的張一行,與王允飛一起前往京城。 值華夏電影百年誕辰,國家博物館有意收藏《功夫熊貓》,畢竟其海外斬獲2.6億美刀的票房,高居出口華語電影海外票房之首。 原本在這一件事上,博物館內部是有分歧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