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終章之歸家-《奈何她腰纏萬貫》
第(2/3)頁
蘇大夫自己看不好顏汐,深感內疚,就想到了這位多年未見的好友。他找到京城,聽說彭太醫一家辭官返回故里了,又一路找到了彭太醫的家鄉。一找到人,他就掏出了自己記錄的脈案醫方,問彭太醫能不能治。
彭太醫一看,女子因為寒癥不孕乃是常見的不孕原因之一,他家既然世代善于調理孕育,對這種情況自然也有應對之法。
蘇大夫就請了彭太醫跟自己去遼州。彭太醫一聽是劉衡和顏汐,也沒跟蘇大夫說是舊識,帶著醫箱就跟著來了。家里人本來讓他們在家過完年,蘇大夫一疊聲催促,兩個人居然就這么出門,連年都是在路上客棧里過的。
“當年我就覺得劉大人非池中之物,如今果然是朝廷棟梁。我這老友可是說了一路你們的事,他說遼州百姓都恨不得為你們立生祠呢。”
“慚愧,我也只是盡了為官本分而已。”劉衡俊臉微紅,認真地說道,“我既主政遼州,自然要以百姓福祉為己任,那些都是應當做的。”
“好一句應當做的,可惜,有多少人肯像劉大人這樣,盡一盡為官的本分啊。”彭太醫翹著大拇指夸了一句,掏出藥枕放在桌上,對顏汐說,“現在老夫也盡一盡醫者的本分,為夫人診脈,只盼微末技藝,能盡綿薄之力。”
顏汐聽蘇大夫說彭太醫有八分把握,就知道彭太醫應該把握很大。
她將手搭在了藥枕上,“有勞彭大夫。”
三年后,劉衡在上任戶部尚書之前,帶著家小回老家。劉族長寫的家信里報喜,提到陽山村族學里如今又出了兩個秀才;提到村中哪個族老故去了,自己也老邁,不知有生之年還能不能再見到劉衡。
劉衡想到多年未曾回到陽山村,趁著上任交接前,回去拜祭爹娘祖先。
一行人輕車簡從,從青龍鎮的碼頭上岸,換了馬車到陽山村。
陽山村和以前完全不同了,那些土墻茅草房已經不見了,入目都是青磚黛瓦的農家小院。
村口,劉族長拄著拐杖站在前頭,后面跟著一些族老和族人們。
最醒目的,是路邊站著的一群穿學子衫的孩童,小的約莫六七歲,大的十三四歲,站成兩列。而為首的是兩個戴著生員巾少年。
倉廩實而知禮節,劉衡出錢置辦了族學祭田。陽山村的族學與其他地方不同,額外有算學等課程。所有劉氏宗族的孩子,五歲必須入族學開蒙,可以免費在族學中讀到十歲。十歲后,若家里愿意繼續供養,可以出束脩往上攻讀,若是不愿讀書科舉,可以參加族學中算學等課程,待到學成出師,可以到外面找賬房等活計,也可到與善茶棚里從伙計做起,一步步往上學。
而族學的祭田里,劉衡專門留出二十畝良田作為書田,凡是科舉考上秀才的,家里可免費種五畝書田。五畝良田的出產,完全夠孩子繼續攻讀的供養費用了。若是考上了舉人,則每年要有一月在族學講課,為族學謄抄題選供后人借鑒。
陽山村的族學,不知羨煞了周圍多少人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