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219節-《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3)頁
林遠秋朝他擺手,讓張貴不必再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已把鋪子全權交給他經營,自然是相信他的。
再說水至清則無魚,有些細枝末節上的事,沒必要去計較太多。
想了想,林遠秋問道,“你與我說說京城的事,不拘大小,只要覺得是那么一回事的,都說與我聽聽。”
離開京城三年,好些事情都沒了接觸,這會兒的林遠秋可謂是兩眼一抹黑。而在面圣述職之前,他自然不好往老師或者岳父家去。所以這會兒他想先問問張貴,好聽聽京城有什么事發生。
張貴自然知道公子那句“是那么回事”是什么意思,這是讓自己撿有用的說呢。
要說最有用的,自然是圣上生病的事了,只是不知公子是不是已經聽說。
“稟公子,九月中旬的時候,咱們京城可是戒嚴了一段時間,原本一更三點開始宵禁,可那時改成了酉時末就不許在外走動了,當時小人透過門縫往外頭瞧,發現街面上有不少巡邏的兵衛。起先小的還沒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來聽說是圣上病了。等過了二十多日,才改回原先的宵禁時辰。”
林遠秋倒是沒想到張貴一開口便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自己遠在塞北,可是一點風聲都沒聽到。
要說這就是京官比地方官占優勢的地方。
京城官員離中樞近,不管朝中發生什么事,基本都能第一時間知道。而地方官員,就比如他,說句大不敬的話,怕是圣上突然駕崩了,自己最快也得五六七八天才能知道。
只不過,離得遠也有離得遠的好處,最起碼京城有個風吹草動,不會被波及到。
聽到張貴隨后說到兵部侍郎仇有業被下了天牢的事,林遠秋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還有,他記得老師曾說過仇有業是二皇子的人,想來圣上的生病,讓有些人按捺不住,隨后被皇帝直接剪了爪子了。
林遠秋也能理解為何前段時間京城會戒嚴了,這是老皇帝防著兒子們的造反呢。
不過以現下的情況,看來景康帝依舊能掌控全場。也是,老虎哪怕掉了牙,可也不是病貓啊。
也不知三皇子當時有沒有躍躍欲試的想法。
不過,這一問題只在林遠秋腦子里過了一遍,就被他拋到了腦后。
都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對林遠秋來說,自己要效忠的人只有當今圣上。
這會兒林遠秋也大概明白自己上報的奏折為何遲遲沒有回音了,想來因為圣上生了病,還沒來得及看他的奏折吧。
不得不說林遠秋真相了,事情還真如他猜想的那樣。前段時間景康帝因著身體欠佳,所以好些奏折都耽擱在那兒沒有批閱。等他病愈后再看到這份奏折時,已是十月。
這也是景康帝突然召林遠秋回京述職的原因,若糧食增產的情況屬實,那么對大景朝的百姓來說,就是天大的喜事。
一般外放官員進入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皇宮東門口遞覲見圣上的折子。這樣的折子,稱為“請安折”。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表示對皇帝的敬重,二是告訴圣上,自己已經到了京城。
而遞了請安折子后,接下來就是等待皇帝的召見了。
離著皇宮不遠,有一座賢良寺,寺廟里專門準備了廂房,一般等待覲見皇帝的外地官員都住在那里。而像林遠秋這種在京城有屋宅的,都是在自己家里等待傳召的。
自從給林遠秋下達了回京述職的旨意后,景康帝就一直記掛著這件事。
所以在看到林修撰的請安折子遞上來后,景康帝第一時間就讓吳公公傳他進宮覲見。
林遠秋沒敢耽擱,換上四品官袍,整理了儀容,然后把冊子和小半袋谷粒帶上,跟著吳公公往皇宮而去。
宮門處的守衛已不再是林遠秋見過的那幾位,幾人檢查仔細,把冊子都翻過后,接著再把手伸進布袋里摸索。
兵衛們心中納悶,不知這位大人為何要帶谷粒進宮,還怪扎手的。
吳公公自然知道圣上對水稻新種植法的上心,擔心兵衛們會不小心把稻谷撒了,他忙叮囑搜檢兵衛留意著些。
檢查沒問題后,林遠秋左手提著布袋,右手拎著稻谷,跟隨吳公公進了宮門。
雖三年未踏足皇宮,可一切還是記憶中的樣子。這不,在通往御書房的方磚甬道上,幾塊缺了角的青磚依舊鋪在原來的位置。
沒在門口等候多久,林遠秋就被召進了御書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