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不是時疫?-《錦衣卿相》
第(1/3)頁
葉榆前身為羊苴咩城,乃當初大理歸順后,陛下親賜的州名。
前些年四國之亂時,大理亂黨聯合前皇室后裔趁機起事。幸而被鎮守在地的礦將軍敏銳發現,及時鎮壓,才沒釀成大禍。
此次陛下派蘇希錦前去葉榆,治理時疫為一方面,另一方面估摸著是擔心前朝亂黨借機復國。
時疫兇險,一人傳一縣,一縣傳一州,蘇希錦不敢耽擱。帶著華癡和女醫館的大夫們,馬不停蹄往葉榆跑。
馬車繞過巍峨大山,踏入葉榆境內,只覺前方陡然一平,整個人眼界便寬闊起來。
鐵靈掀開簾子,驚喜地說:“大人,這里與京都不一樣呢。看,那邊好多寺廟。”
“這邊人信佛,”蘇希錦緩緩說,順著窗口往外看,只見遠遠的城樓里清煙陣陣,裊裊不絕。
而鐵靈所說的寺廟,乃葉榆城內最高點建造的佛寺,初來葉榆之人一眼便能瞧見。
空氣中若有若無彌漫著一股奇怪的味道。
“你們聞到什么味兒了嗎?”蘇希錦深嗅了一口。
“沒有。”鐵靈搖頭。
逐日等人亦搖頭。
唯有花貍與她有同樣感受,“方才奴婢好似也聞見了些,只城中香燭太旺,聞不太真切。”
馬車越駛越近,到得城門之前,蘇希錦吩咐大家戴好口罩,穿上防護服。
守門的士兵見是京里的官員,忙不迭地為其開門,如蒙神靈,“快去告訴刑知州、礦將軍,蘇大人來了。”
蘇大人乃陳國治理時疫第一人,是葉榆城所有人的希望。
一路所過,街上連半個影子都沒有,青白相間的樓宇顯得格外蕭瑟冷清。
蘇希錦一行人心頭頓沉,只怕葉榆的時疫比他們想象中還要嚴重。
馬車飛快穿過正街,半途與前來接應的刑、礦兩位大人碰面。此時兩人同樣帶著口罩,將自己遮得嚴嚴實實。
甫一見面,蘇希錦就開口問道,“如今城中情況如何?可隔離了嗎?”
“已按照大人所寫手冊處理,”刑知州佝著頭,聲音模糊而朦朧,“外面不宜久留,大人且先隨下官回府再說。”
“如此嚴重嗎?”蘇希錦心下一沉。
什么時疫如此兇險,連外面說話都不能。那她還有機會回去嗎?
她還有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尚在襁褓。
忐忑不安,心事重重,一直到葉榆衙門,兩位大人才松了一口氣。
轉頭對蘇蘇希錦道,“城中已設隔離區,大人現在有什么問題盡管問。”
庭院里正燒著香,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燭味,蘇希錦皺了皺鼻子,“為何點這么多香?”
百姓就不說,畢竟這是他們的信仰。官府帶頭求神拜佛,成何體統?
關于治理時疫的手冊上曾經說過:越是慌亂越要維持秩序,不可迷信妄為。
“回稟大人,”刑知州拱手,“此香乃抑制時疫所燃,對時疫有奇效。”
“當真?”蘇希錦蹙眉,到底是心理作用,還是其他原因?
“千真萬確,”礦將軍上前說道,“前頭每日染上時疫者,不知凡幾。后來有戶人家去寺廟求平安符,這才發現廟中僧人感染者較少,疑是神佛保佑。”
于是家家戶戶都求了平安符,日日在家求神拜佛,如此感染的百姓竟然減少了。
蘇希錦一時沒了主意,如此神奇,莫非真的神仙顯靈?
“如今城里感染者幾何?”
刑大人臉色沉重:“六成。”
六層!這么多。
“可有治好的案例?感染癥狀如何?”
“沒有,但大夫找到了抑制發作的藥物。”刑知州搖頭,“感染者初始身上起紅斑,而后逐漸潰爛,如此十幾天到數月,直至全身爛完為止。”
隨行許多人心有余悸,多有不忍。
“兩位大人做得極好,”蘇希錦讓眾人分開坐下,再次詢問:“可找到傳染源了嗎?”
“不曾。”
“第一個發病是在什么時候?”
“將近半年前,當時大夫以為是瘡疤,只開了些涂抹的藥。誰知后來城里生病的人越來越多,醫署發覺不對,這才上報衙門。在確診為時疫后,下官連夜派人八百里加急送信回京。”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