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陳國華找他們,自然是希望拿到這一套生產設備,然后自己造晶體管了。 因為在后續的芯片研制過程,或者是存儲器芯片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晶體管。 只不過,陳國華還需要對晶體管技術進行改良,否則的話,現在的晶體管技術,可達不到他的要求。 晶體管技術原本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陳啟宏等教授研制出來的,并且在五六年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量產。 只不過因為技術、價格等因素,國產晶體管拼不過進口晶體管,于是這個生產晶體管的工廠很快就倒閉了。 整套技術就被第五研究院接管了。 在去年十一月份的晶體管計算機項目當中,第五研究院也是參與的機構之一。 但陳國華可沒有跟第五研究院打過交道,自然不熟悉了。 于是才會由呂進雄帶著來這邊,嗯,段云平也來了。 萬幸的是,跟第五研究院的溝通十分順暢。 因為第五研究院早已經知道了陳國華研制出了十萬字節磁芯板。 當然很樂意用晶體管設備和技術來換了。 要知道,晶體管技術已經是三年前的技術了,算得上是過時了。 而磁芯板這東西,可是上個月才剛出來的。 有中科院那邊作保,何況旁邊呂進雄和段云平也在,第五研究院的人也不怕陳國華欺騙他們。 達成合作之后,陳國華回到北汽制造廠,就開始重新調整規劃了。 嗯,掰著手指一算,好家伙,還是缺人啊。 現在看來只能等七月之后,那些高中生和中專生進入北汽之后,再安排他們學會如何制造晶體管。 否則的話,現在安排人,根本行不通。 因為晶體管技術跟其他機械技術不一樣,安排那些技術工人過來也是白折騰。 而陳國華想要研制數控機床當中的可編程控制器,也只能先等一等了。 可編程控制器這東西,目前他只有磁芯板存儲器,其他都都還沒影子呢。 一切都只能等七月份之后再說了。 時間飛逝,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陳國華都只是按部就班地忙碌著。 第一件事,就是設計部第一小組組長的工作,這個相對來說十分簡單。 自從高福當了他的兼職助理之后,由于一起辦公,反倒是設計水平飛升得很快。 因為每次都是高福從設計部那邊帶回來大家提出的技術問題,然后由陳國華給他講解。 這可是當面一對一傳授技術知識和設計技能啊,又怎么可能不突飛猛進呢? 比如現在,第二設計部正在設計研發的一款士兵突擊車。 士兵突擊車這款越野車,其實就是軍用越野車的改進型號。 今年年初的時候,軍用越野車已經實現量產計劃了,光是上面發下來的生產任務要求就高達一百輛。 盡管這一百輛只是試制汽車,但其技術已經相當完美了。 特別是板簧等相關配件,由于改進過相關技術,所以軍用越野車這款車備受好評。 而士兵突擊車則是改進型號,也是上面要求設計部研發的新型號汽車。 后面還有牽引車等等其他研發任務。 涉及到了這些車型,技術層面的改進和更新,當然不會少。 對于高福來說,這就是非常好的一份工作了。 第二件事,則是關于磁芯板和109型碳纖維這兩項科技的生產線設備、技術培訓,在六月下旬的時候,基本上可以結束了。 臨走之前,嚴云農、趙廣軍、楊麗清等人還想請陳國華喝酒呢。 后者沒再去了,雖說飯菜不錯,但喝酒還是算了。 如果他們不說喝酒,只是單純吃飯的話,那么陳國華絕對會去蹭飯的。 可他們的目的都不單純,并不只是想要灌醉他那么簡單,更是希望能把他帶去軍工廠那邊。 也就是說,他們還賊心不死! 第三件事兒,則是配件研發車間和纖維科研所這兩個機構,在送走軍工企業那些技術員之后,終于可以回歸正常了。 “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抓緊時間完成你們手頭上的科研項目,因為從七月下旬開始,我就會從你們當中抽調人手去協助其他項目了” 這天,剛送走軍工企業的人,陳國華就把兩機構的技術員、大學生都召集在一起,給他們布置任務了。 “109型號碳纖維已經是過去式了,你們不要老想著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面睡大覺.” “再說了,就一個109型號碳纖維,算個屁的功勞簿.” “所以你們當中要是有誰敢出現這樣的苗頭,別怪我沒有提前跟你們說,清楚明白?” 裴益民、齊北、顧崇杰等人全都齊聲表示明白了。 他們敢說不明白嗎? 唉! 陳大所長就是太強了,啥都要管控一二,特別是思想層面,誰敢懶惰,誰敢扯什么幺蛾子,就逮著誰不放。 而馬云祿、周德龍、石新圃他們也同樣面色嚴肅了起來。 按理說,華居佐、吳禮義、李壽同他們這些老人,其實已經拿出了很多科研產品了。 從去年七八月份開始的板簧加工設備的技術改進,再到最近的磁芯板,他們可是拿出來了不少科研產品呢。 所以完全可以說是有一定厚度的功勞簿了。 但越是如此,吳禮義他們越是謙虛。 瞧瞧人家陳國華,負責那么多項目,懂那么多技術,完成了那么多科研產品。 至今還是那么謙遜有禮,除了訓人的時候,會冷著一張別人欠他幾千萬的臉,其他時候,那都是如沐春風的。 即便是遇到有人問他很愚蠢簡單的技術問題,他也會耐心解釋。 實在不行,就找其他人給這人解釋一下。 生氣? 嗯,不存在的。 訓斥完眾人之后,陳國華就讓大家伙趕緊調整自己的心態,投入到后面的科研任務當中。 第四件事兒,那就是針對王寶柱、劉永芬他們八名大學生,以及薛晉權、余德詞、成時若、曾抗生等五十多名北大學生的講課了。 王寶柱他們是上午一個小時,下午一個半小時,這是每天陳國華分配給到他們的時間,親自給他們上課,講解疑難點。 但其實更多都是需要他們自己去學習和梳理這是技術。 反倒是成時若他們,就只有一個小時了。 偶爾可能會拖堂吧,因為陳國華總是被他們排山倒海的問題,給拖延了時間。 盡管面對這些學霸,并不需要講得非常詳細。 然而,聽課的又不僅僅只是薛晉權他們這些學霸,還有劉永芬他們這些準學霸們。 盡管王寶柱、李愛民他們都是大學生,并且是已經畢業的大學生。 可是在智商層面,還真就是被成時若他們給碾壓了。 而且就算是在北大的五十多名同學當中,也是分為三個檔次的,并且是涇渭分明的檔次。 其中薛晉權、董建昌、錢元興、楊宇和他們十人是超學神層次的。 這一類學神的話,基本上是可以自學的。 所以他們來了幾次之后,就來得比較少了。 不是他們給不起公交車費,也不是他們不想要吃飯。 而是他們覺得浪費時間。 至于晚飯嘛,則是讓成時若他們幫忙帶回來了。 次一等的層級則是,成時若、曾抗生、余德詞等三十多人。 他們這個層級的人是占絕大部分,而他們跟薛晉權等超學神層級的不同,舉個例子吧。 薛晉權他們可以通過自學,解決大部分的技術難點,可能會有極少部分難點,還需要陳國華提點一下。 而成時若他們這些學神,則是只能搞掂一半左右的難點,剩下的一半,陳國華簡單說一下,他們也就懂了。 就好像是前文提及的酸湯面這個例子,超學神是告訴酸湯面之后,他們能有好幾種解法。 但學神的話,還得告訴他們,酸湯面的關鍵在于姜和蔥。 而第三個層級的則是楊孝如、白玉林、陳禮明、鄒文啟等學霸了。 用酸湯面的例子,那就是還需要告訴他們要用生姜和蔥熗鍋才能做出美味酸湯面。 這就是這群北大學生在學習層面的大概情況。 如果是劉永芬、王寶柱他們,其實也是學霸,但還需要陳國華再多說一步,熗鍋之后再放入面條。 盡管如此,但這畢竟是全新的晶圓制造和芯片制造技術,僅僅只是理論技術難點,就很難搞了。 何況其他? 所以費時費力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六月都差不多過去了,他們掌握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第五件事兒,卻是陳國華把制造好的碳纖維裝備和圖紙,送給了楊洪洲和蕭樹鐵他們這些勇士。 較真起來,圖紙才是陳國華花費最多精力和心血的事兒。 這一次,他給出了更加詳盡的地圖。 比如,從大西北BH縣作為參考點,沿著這個方向往東南前進多少公里。 以及從另外一個方向的縣城作為參考點,又前進多少公里。 甚至是精確到了多少米,在地圖上面,都被他標準得十分清楚。 并且他是準備了好幾份這樣的圖紙,還簡單測繪了一下圖形、海拔等數據。 他給楊洪洲等人的解釋,就是這些圖形數據都是他預估的,不算非常準確,只能說是作為參考。 至于具體怎么得來的,他說是通過目前現有的海拔等數據,慢慢計算出來的。 甚至為了讓他們相信,陳國華還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不少計算草稿紙。 六沓厚厚的草稿紙,天知道他計算了多久。 “如果是我們的晶體管計算機出來了,按照每秒幾十萬次的計算速度的話,那么我能提前十天把地圖交給你們” 聽到陳國華的這句解釋,楊洪洲他們都感激地說不出話來。 之后,楊洪洲他們就再次離開了京城,踏上了大西北之旅。 一旦進入羅布泊,那么是否還有歸途,就只能看天意了。 陳國華無法前往,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對方了。 而第六件事,便是陳國華進入北大當老師的事兒。 徐獻瑜教授是批準了陳國華進入北大的事兒,但關于代課這事兒,卻暫時沒有出現。 畢竟老師們都有自己的課,也沒有什么突發狀況。 即便是有突發狀況,那也得剛巧陳國華有空啊。 所以,就這件事來說,除了給陳國華制作了一個工作證之外,就沒有其他事兒了。 而且他還是按照助教老師來領取工資的,每個月是五十一塊五毛錢。 這個是最低檔次的工資標準。 在沒有課程的這段時間,陳國華還是需要編寫磁芯板和程序語言這兩門課程的講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