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九五九年十月下旬,京城翠花胡同,陳家門口。 “有人在家嗎?” 騎著自行車的郵局工作人員,身上背著斜挎包,后面的車架上還綁著兩個包裹,露出里面的報紙、信件等。 “來了來了,您好,請問有什么事兒嗎?” 陳小月看著眼前的工作人員,眼里帶著好奇的目光,輕聲詢問道。 門口附近,有好幾個小屁孩停下動作,投來了驚訝的目光。 還有幾個路過的大媽們也都投來了詫異的表情,這是什么情況呢? 只聽郵局工作人員道: “請問您是陳國華嗎?這里有一份需要陳國華本人簽收的信件,麻煩您讓他出來一下.” 陳小月只好沖門內喊了一聲,然后就把她大哥給呼喚了出來。 “同志您好,我是陳國華,在這上面簽字是吧?好嘞,謝謝您!” 簽字之后,陳國華就拿到了信件,當場就拆開了。 郵局工作人員還笑呵呵地問道: “你這同志那么年輕,沒想到還是一個作家啊” 以前,陳國華確實是想當作家來著,可直到現在,潛伏這本還在手上,并沒有拿出去發表。 “我不算作家,我就是只是一個文字搬運工罷了” 陳國華呵呵一笑,看到稿費支票之后,便遞給了他妹妹。 “喏,你看看,我沒騙你吧?” 之前,陳國華說過了,他交了一篇六萬字的論文給期刊那邊發表。 后來聊著聊著,家里人都不太相信。 畢竟六萬字的論文,絕對不是那么好通過審核的。 可是現在呢? 看著稿費支票上面的數字,還有繁體的大寫壹佰捌拾元整,頓時讓陳小月尖叫了起來: “大哥,真是的是一百八十元的稿費啊,太好了!” 她這一聲尖叫,頓時讓鄰居的幾個大媽們,全都驚呼了起來。 然后腳步情不自禁地來到陳國華兩兄妹面前,導致郵局工作人員暫時也不好離開了。 不過,郵局工作人員也挺好奇的問了一句:到底是寫了些什么?他想回去看看! 該說不說,對于當作家這件事,很多人還是很向往的。 便是幾位鄰居大媽,不也是滿臉期盼的眼神嗎? “我大哥寫的可不是,而是論文,數學期刊您知道嗎?您可以去找一找,大哥,伱的論文在那一期呀?” 還沒等陳國華開口呢,陳小月就已經顯擺了起來。 前者聞言,頓時好笑不已。 “八月、九月和十月這三期都有,現在這張稿費支票的論文應該是在十一月或者十二月” 兩兄妹的對話,直接把工作人員和鄰居大媽都給整懵圈了。 期刊?論文? 這些都是什么玩意兒啊? 不懂不懂,太高深了! 接下來幾天的時間,關于陳國華寫論文賺稿費的事兒,很快就傳遍了附近的幾個街道。 也就是郵局工作人員來送稿費支票這件事,通過鄰居大媽們的口,很快就傳出去了。 范太平聽聞此事,還去書店找了一圈,結果卻沒有找到。 直到這天傍晚,他剛巧碰到陳梨花下班歸來,問了一下這件事,才知道學術期刊這些,都是專門訂購的。 一般來說,類似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二部等單位,就會有這樣的期刊了。 否則的話,就只能去大學里面詢問了。 因為這些都是很高深的論文,一般人根本不會感興趣。 聽聞此事之后,范太平都蒙圈了。 原來還有這樣的事兒啊,難怪他無法理解陳國華哪里來的錢買書了。 大家都是鄰居,也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卻是比人和豬的差距,還要大。 物理研究所二部,辦公室內的王樹迎,看著眼前的專家高仁烈,拿著一本期刊雜志愛不釋手的樣子,不由納悶不已。 “高教授,這本雜志就真的有這么好看嗎?” “這不是好看不好看的問題,而是它這篇論文,對我來說挺重要的,它解答了我很多的數學問題.” 見高仁烈頭也不抬一下,王樹迎更加無奈了。 當即便要揮手讓對方先回去搞研究了,可話到嘴邊,便變成了好奇: “高教授,這篇論文是誰寫的呀?居然能解答您的數學問題?” “你是問作者嗎?我看看啊,是一個叫陳國華的作者,咦這個名字有點耳熟” 高仁烈頓時有些奇怪,但想了想,又把這個問題拋到腦后面去了。 王樹迎卻是心中一動,道:“能不能麻煩看一下作者簡介?” 不多時,王樹迎便知道了這位陳國華是誰了。 還真是他認識的陳國華,而不是同名同姓的人。 連北大的教研室里都有一個跟陳國華同姓名的人,全國上下就更多了。 畢竟陳是大姓,國華這兩個字又挺普通的,所以出現同姓名的人,挺正常的事兒。 然而王樹迎是沒有想到,陳國華這小子不搞科研了,居然擺弄起了論文? 數學論文? 看高仁烈那副專注的模樣,便知道這篇論文的價值不低。 因此,王樹迎十分吃驚,陳國華這家伙的腦瓜子,就這么好使嗎? 中科院,華羅庚也看到了那篇數學論文,感慨萬千。 錯過了一個好學生啊! 當初,陳國華纏著他請教數學問題,可不僅僅只是請教數學問題,當然也隱晦地表達過,想要當他博士研究生的想法。 但當時的陳國華,還只是本科在讀或者碩士在讀。 除此之外,那個時候的陳國華,在數學層面表現出來的天賦,很一般。 跟他在機械制造領域、計算機領域的天賦,差遠了。 也因此,當時的華羅庚,并沒有考慮過要收陳國華作為自己博士研究生的想法。 再后來,陳國華直接跟中科院這邊鬧得很僵。 作為計算機研究所的所長,華羅庚不好說什么。 可也知道,陳國華這樣的年輕人,簡直就是鯰魚效應里的那條魚,肯定是不能夠讓他進來把中科院的水給攪渾的。 同時華羅庚也知道,陳國華并沒有進入中科院的想法,否則的話,后者也不會一直避免跟中科院接觸了。 到了現在,陳國華都被上面暫停搞科研咯,只能夠當一名教書匠了。 雖說華羅庚也不知道有關部門那邊,到底收集了多少關于陳國華的證據、舉報信等等資料。 但華羅庚也清楚,以陳國華現在的情況,當一個教書匠,無疑是最合適的。 萬萬沒想到的是,陳國華居然寫起了論文,而且一直在發表論文,十分高產。 就好像這些數學理論研究,對他來說,跟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另一邊的辦公室內,蔡尚思他們幾人也都注意到了這一期的數學期刊。 “老孫,你說陳國華他這小子的腦袋是怎么構成的呀?為什么他在數學上還有這么好的天賦?” 看著上面的論文,魯小石頓時忍不住酸道。 孫宗鵬聞言,翻了個白眼: “我要是知道的話,我還用得著在這里嗎?” 人體大腦絕對是最復雜的器官,沒有之一。 他們這一群研究員,搞計算機的運算器、控制器等元器件的設計工作,都勉勉強強。 如果是讓他們把設計出來的運算器、控制器等變成真正的元器件,那絕對夠嗆能研制出來。 連計算機的部分元器件都難研制出來,更別說什么大腦構造了。 估計神仙都夠嗆吧? “算了,別跟人家陳國華比,咱們還真比不了。” 商崇新自嘲了一下,接著道: “要我說,還是跟陳國華多學習吧,人家那么聰明都比我們還要努力,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更加努力才行呢?” “切,努力頂個屁用啊?” 對此,蔡尚思有不同意見: “陳國華不是很牛逼嗎?現在還不是說暫停就暫停?他能怎么辦?” “要我說,在我們這片土地,還是去機關單位最有用” 該說不說,蔡尚思此言很有道理,可謂是一針見血。 從古至今,內地都是一個被冠//本位深深影響著的國家,這玩意兒絕對是刻進基因血脈里面了。 眾人表示贊同,但他們在中科院都是艱難掙扎,如果是機關單位的話,那估計也很難混出頭。 何況,現在可是國家分配工作,可不是他們說換工作就可以換工作的。 北汽制造廠,材料科研所。 閔乃大根本沒時間看什么期刊論文,因為最近這段時間,他都在研究陳國華留下來的技術資料。 他跟陳啟宏、祝永年、吳幾康等人,分別管理著纖維研究車間、晶圓制造車間和芯片制造車間等。 偏偏這些車間,都不是一般人能搞的。 即便是專攻晶體管技術的陳啟宏,也同樣被陳國華留下來的技術資料,弄得十分狼狽。 原本很高速前進的研究進展,現如今戛然而止了。 下面的研究員,如果遇到了問題,那就是先自救了。 實在是無法自救,那就互相討論。 如果都還不行,那就先暫停了。 沒辦法啊,閔乃大他們都需要從頭開始學這些技術,哪有那么快的時間就學會啊? 真以為他們是陳國華嗎? 而王寶柱、劉永芬他們這些大學生,可不是全部技術資料都是深入學習。 比如芯片制造技術資料,這本資料本身就是理論概述。 更深入的技術資料,是后續他們參加完考試之后,陳國華拿出來的。 拿出來的新技術資料之后,那就大家開始分工協作了。 比如光刻機技術來說,大家在完成高級單反照相機的時候,那都是分幾個小組,有人負責鏡頭的部分技術,有人負責高對比補償技術,還有人負責全開光圈測光技術等等。 如此才能夠團結協作完成研制的。 可相比技術簡單一些的高級單反照相機,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無疑就復雜多了。 吳幾康就被這項技術給弄得狼狽不堪。 而且,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也僅僅只是芯片光刻的一個步驟,僅此而已。 眾所周知,芯片制造技術資料里面,還涉及到了光刻膠、薄膜沉積、刻蝕、離子注入、拋光、清洗和檢測等等。 這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哪里是吳幾康一個人能夠搞掂的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