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利益之爭-《從高考開始的激情歲月》
第(1/3)頁
從一八九四年開始,靠著工業革命起家的鷹醬,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風頭一時無兩。
在一七八三年的時候,整個鷹醬只有三百萬人口,不過到了一八六零年,人口卻已經增加到了三千兩百萬人。
整個十九世紀,鷹醬都在干兩件事:移民和大建設!
十九世紀中期,鷹醬出現了托馬斯愛迪生、尼古拉特斯拉等一批杰出的科學家,也誕生了約翰洛克菲勒、JP摩根、安德魯卡內基等著名企業家。
而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是移民。
也正是從十九世紀中期之后,鷹醬的工業發展十分迅猛。
鋼鐵、汽車、石油等工業制造品或原材料,在二十世紀初的鷹醬,全都排在世界前列,遠超歐洲等傳統強國。
可以說當時鷹醬國內貿易總額甚至一度超過了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
到了一戰之前,鷹醬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強國,也成功完成了工業化。
然后再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財,再次夯實了鷹醬的國家資本,血條特別厚。
二十世紀初的北美人口已經超過一億,一百三十七億美元的國民收入已經達到了大不列顛的十三倍多,三百七十七美元的人均收入也遠高于大不列顛的兩百四十四美元。
這就是強大無匹的鷹醬。
二戰之后,全球四十四個國家或者政府的經濟特使來到了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這個會議確定了以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并且黃金與美元掛鉤,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
但在進入六十年代之后,鷹醬就不得不進行去工業化了。
“那么到底是為什么呢?”
陳國華喝了一口六一年的茅臺老酒,輕笑著豎起兩根手指道: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利益!”
宋敘言、王定佐等人好奇地點點頭,認為陳國華說得有道理,畢竟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度嘛。
馬克斯就曾經在資本論里提到過,資本為了利潤,連絞死自己的繩索都可以明碼標價。
而鷹醬之所以挖斷自己的根基也要去工業化,說來說去可不就是為了利益嘛。
首先,在北美十分發達的前提下,土地、勞動等成本自然價格高昂。
傳統制造業、工業本身利潤就不高,受到這方面的影響,利潤更是進一步縮減。
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則沒有這種煩惱,土地也好,人力也好,價格低廉,還對傳統制造業、工業有著各種優惠政策。
而這種需要大量勞動的基礎產業也不需要多高的技術水準。
各種優勢疊加起來,自然是把制造業工廠建在國外或者直接從國外購買更劃算。
其次,當國家發達了、人民富裕了,對于生活的需求自然也不一樣了。
制造業工廠的存在會伴隨著大量的污染產生,尤其是那些曾經在居民生活區附近的工廠,讓周圍的民眾苦不堪言。
即使將工廠遷移到郊區,也是治標不治本,污染仍然存在于本國。
如果把工廠建在國外,把問題拋出去,環境污染自然就成了其他國家需要煩惱的問題。
盡管從整個世界角度來看仍然是治標不治本,但至少對于那些發達國家來說可以掩耳盜鈴。
“當制造業、基礎工業等產業的比例下降,產業結構調整是必然的,那華盛頓他們到底要發展什么呢?”
陳國華再次拋出了一個問題,不過他是自問自答,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這當然是高利潤的高精尖產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