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三家都有了自己推薦的人選,眾朝臣也覺得差不多了,朝堂頓時安靜了下來。 大家都開始猜測陛下會如何利用這些人來謀劃此次行動。 李世民在腦中盤衡片刻,發現還少個參軍。 見眾臣都沒了再推薦人選的意思,李世民目光掃過堂下眾人,試圖找到合適的參軍人選。 片刻,李世民眼前一亮,興奮道: “大軍主帥、先鋒、主簿皆已齊備,如今還差隨行參軍一名。 朕觀諸公皆無再度推薦人選之意,不如這參軍就由朕親自指定吧!” 略微一頓,李世民目光落在督軍從事王離身上。 “王離曾受丞相擢拔,才思敏捷、處事公正,正是參軍所需人選。 此役,王離暫代參軍一職,輔助胡濟佯攻上庸!” 見眾人并無異議,李世民繼續道: “將有了,兵又從何而來?” 早就領會陛下意思的吳懿,見到又有可以表現的機會,剛忙接過陛下話頭。 “啟稟陛下,今日大方向所定,當以胡濟、柳隱等領一偏師,虛張聲勢威逼曹魏新城、魏興二郡,作佯攻上庸狀。 既然是偏師,那不如就地取材,令巴中三郡各出郡兵兩千,再輔以漢中屯田之兵數千、永安都督麾下北伐世兵數千,湊成萬余大軍出魚復、永安、漢豐,三路共進威逼曹魏。 如此一來,既能快速調集軍馬,又能減少行軍消耗。 不知陛下認為可行否?” 吳懿所提之策,按照益州諸公的心思來講,是最合適的。 畢竟郡兵、屯田兵、北伐兵大多為益州本地兵。 柳隱、王離又皆為益州士族,如此安排更方便二人指揮軍隊、搶奪功勞。 荊州諸公則是無所謂,反正除了昔日先帝帳下白毦兵,如今益州所有軍隊之中,幾乎沒有荊州兵。 東州諸公自然是希望自己麾下東州兵出戰,不過自家領袖吳懿親自提出的方略,眾人又不好反駁。 這種人各懷心思,皆看向陛下。 李世民聞言,覺得吳懿真不愧為東州諸公表率、魏延之后武將之首。 此番調度,合情合理,還如了自己的心意。 “看來諸公對于吳將軍之言皆持默認態度,既然如此,朕就不再折騰了。 不過依吳將軍所言,幾處相加不過萬余人馬,朕擔心魏國不肯就范。 這樣吧,在此基礎上,再派五千禁軍隨行,爭取湊夠兩萬大軍,詐稱五萬。 即日起前往魚復集結,而后由胡濟等自行決定如何分兵、虛張聲勢。 切記,不可戀戰,只做佯攻。 一旦魏軍傾巢出動前來圍剿,立刻退回蜀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