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個辦法有效防止了藩王作亂。 但是,卻給國家財政留下了巨大的隱。 別小看這些藩王群體,一生二,甚至一生十,十再生百千萬,古代晚上沒什么好的娛樂活動,這些養尊處優的王爺們只好拼命造人。 到后面指數級裂變,明朝朱姓宗室人數猛增,以至于后期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明代藩王制度是世襲罔替。 親王的長子也是親王,其余兒子降一級就是郡王,郡王的長子是郡王,其余兒子降一級變成鎮國將軍,以此類推,直到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 之后不管是長子還是其余諸子皆為奉國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襲罔替。 明代財政支出主要就是軍費、官員俸祿與皇室開支,對民間的救濟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作為朱姓宗室,他們養尊處優,四體不勤,又不干活只能等待百姓的供養。 三分之二的土地被這些宗室占據著,成為明代財政的沉重負擔。 明代初期還好一點,宗室人數不多,財政負擔不大。 到了明末,隨著朱家子孫人數急劇膨脹,到1602年,明朝宗室支出已經超過國家財政總支出的一半。 也正因為這些皇室人員的沉重負擔,明朝財政的韌性極差。 稍微遇到一些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戶部就要告急,國庫幾乎被掏空。 然后是拖欠軍餉。 在天啟與崇禎兩代,拖欠軍餉成了常態。 所以軍隊士兵一個個瘦弱不堪,士氣低迷,怎么能指望這樣的軍隊打仗呢? 不僅如此,因為財政收入的大頭都給了宗室,朝廷沒有那么多錢給官員發工資。 于是,自永樂起,朝廷各級官員的俸祿就越來越低,把一大堆用不到的東西發給你。 各級官員長時間領不到足額俸祿,導致明末貪腐成風。 不僅如此,官員們對皇帝和大明也是面和心不和。 反正干得再好,我又拿不到足額俸祿,都用來養宗室了,那就得過且過吧。 因此,宗室支出這塊一定要拿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