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元璋制定了禁海政策。 也就是禁止民間出海,禁止民間與海外進行貿易。 朱元璋認為,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會勾結蒙古人顛覆大明。 于是下令實施海禁政策 。 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禁止大明百姓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大明進行貿易,除了進貢。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而后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禁止海外貿易,直接導致了沒法收取關稅。 以天啟六年為例: 當年明朝財政收入包括田賦收入米麥2600萬石,軍屯400萬石,鹽稅200萬兩左右,金花銀100萬兩,茶稅10萬兩,另外就是稅收中收取的紡織品等各種實物大致折價幾十萬兩。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自閉循環封建莊園經濟的財報,完全依賴農業生產的稅收結構。 在田賦之外的收入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茶稅才10萬兩,占比不到10%。 要知道大明那時候每年向世界出口多少茶葉? 關稅壓根都沒有。 那時候明朝民間和海外私下交易規模巨大,光是白銀凈流入每年都高達數十萬兩。 為什么明朝政府只能眼睜睜看著如此巨額的貿易卻沒有征收關稅呢? 祖宗之策不敢變啊! 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 然而隆慶雖然開放了海禁,但是明朝依然沒什么關稅收入。 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那時候已經接近明朝晚期,黨爭已經嚴重影響朝堂決策,明朝皇帝無力控制手下閹黨和文臣爭權奪勢。 朝堂上以東林黨為首的南方沿海系官員極力阻撓征收貿易關稅。 為什么以東林黨為首的南方沿海系官員要阻撓明政府收取關稅? 事實上,這幫光說不練的東林黨不但阻擾明政府收取關稅,還百般阻撓明政府征收和商業有關的一切稅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