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從周忱的履歷來看,周忱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沒有得力的人賞識和推薦。 周忱在刑部任職,一下子就是二十多年里,他的官職雖然屢有升遷,但每次都只升一點兒。 說是當時主政的官員看他能力出眾,不想放他走。 朱祁鈺沒有看出當時主政的官員看重周忱的一點痕跡。 宣德五年九月,天下的賦稅有很多地方拖欠了,尤其是在江南地區,拖欠最多,很多人搞不定,楊士奇就把周忱推了出來。 楊士奇推薦周忱,是去啃硬骨頭的。 若是楊士奇看好周忱,正統五年之后,應該就把周忱推薦上六部尚書或進內閣了,而不是一直呆在江南。 正統四十年,也是因為周忱恰好到京城辦事,給朝廷出謀劃策,才被朱瞻墡賞識,升任戶部尚書。 文官封爵已有先例,朱祁鈺并不難做。 王冀這個靖遠伯就是文官,他在永樂四年(1406年)考中了進士,被封為兵科給事中。 王驥的仕途比較順利,他歷任山西按察司副使、順天府尹、兵部右侍郎等職,并在宣德九年(1434年)出任兵部尚書。 別看王驥是一介書生,他身材高大、強壯,便騎射,剛毅有膽,曉暢戎略。 正統二年(1437年),王驥奉命前往西北。 王驥做事雷厲風行,斬殺了最先逃跑的都指揮安敬。 接著大閱將士,分兵畫地,使各自防御,邊境肅然,之后他還定更番法,兵得休息而轉輸亦省。 沒過多久,韃靼再次侵擾明朝邊境,王驥奉命督率大軍征討。 最終,分道夾擊,轉戰千余里,明軍取得大勝。 消息傳到北京,明英宗下旨讓王驥兼大理卿,支二俸。 不久后,王驥被召回北京。 正統六年(1441年),在王振的慫恿下,明朝發起了征討麓川的戰爭。 在選擇主帥時,王振認為王驥可以擔任,而王驥亦欲自效。 于是,明英宗拜蔣貴平蠻將軍,李安、劉聚為副,而驥總督軍務,大發東南諸道兵十五萬討之。 王驥在戰場上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他甚至親自指揮中軍,與敵軍交戰,賊大潰,乘勝至馬鞍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