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鹽攝天下-《大明,從空印案開始》
第(2/3)頁
比如,可由官府出錢雇傭百姓,前去邊境開墾良田,不必假借于商賈之手。
再說,商賈歷來重利,鹽引之法是重利誘惑,以重利而來,必然以重利而去。
當教化百姓,軍民一體!甚至讓年輕的農戶北上,在邊境屯居。
更有甚者,還提出【可將福州府等山林眾多的灶戶,遷移出來,在廣袤平原上,或者水路便利的地方,制造官鹽。】
對于以上兩種,蘇閑看了當即搖頭。
一,朝廷要是有錢,也不會借商賈之力。
二、鹽本身就是礦物,你離開福州府那些山林之地,來到平原,又去哪里開采鹽呢?為了鹽放棄祖祖輩輩生活之地,舍本求末!
直到這一封……蘇閑看到后,當即認真起來。
【不論官鹽、私鹽皆是鹽!商賈重利,因利導之。只需一地出產之鹽,大于路途損耗,那便會有商賈前去。】
【但為防止商賈互相以鹽引交易,利用鹽引層層盤剝,從各地選擇商賈,則必須記于官府名冊。】
【官府選定第一批商賈運送,每三年一次考核,運送多的,參與下一輪鹽引,運送少的,則淘汰選用其它鹽商。】
蘇閑看見這個答案,有些新奇。
因為這個方法,幾乎是后世的鹽引制度改革,改到一塊去了。
但和自己想的,還略有不同。
蘇閑翻看后綴的名字。
茹!
蘇閑愣住了,無他,只因為這個名字自己聽過。
之前年關,其還在杏花巷不遠處,擺著寫春聯的攤子,是父親還曾去光顧過。
而更讓蘇閑在意的,卻還是其名,和以后大明朝堂上的一部尚書,簡直一模一樣。
該是此人吧?
“把這個記下。”蘇閑看向旁邊的黃恪。
“咦!”黃恪一愣。
“怎么了?”
“茹,茹梁玉,衡山一帶送上國子學的貢生,今年剛及冠,算是才俊!”黃恪羨慕道:“聽說其要伴讀太子殿下,詹事府點名要人。”
“哦?”蘇閑倒是恍然,看來有才德者,大明從來不缺。
各地官學,推選上來的學子進入國子學,朝廷再從國子學里面選人,這種選仕之法,在監察嚴明的環境下,足以讓天資驕縱者入朝為官。
心中想了想。
蘇閑再度看向其它來信,其余太多,都是怎么獲取私鹽之利,以及其它運送糧草的辦法……
“行了,你們整理一下,我先回去了。”
眼看著時間差不多,蘇閑則起身。
雖然他年紀小,但《鹽引論》之后,親眼看到蘇閑動作的格物院眾人,早已經沒有了輕視之色。
紛紛起身相送。
“不必送我,們忙你們的,味精售賣,和各類商戶打好交道,能不能盈利,格物院以后到底在朝廷占多大的分量,這都和你們現在所做有關。”
聞言,黃恪、賈賢、呂善等人,紛紛面露正色。
此事之后。
他們才真正意識到了,這格物院不同于國朝的地方在哪里,雖然并無官職,但某種程度上正因如此,卻比之翰林更要清貴。
甚至……直通天顏!
這在其他部門內,官職森嚴,卻遠遠沒有這個機會。
新生一地,誰能借此飛升?
先來總比后到的幾率大!
只是看著蘇閑離開。
呂善這些工匠也罷了。
黃恪則是苦笑一聲,“咱們還是不要高興太早,天大地大,陛下最大。再說,如今不用想,整個國朝都顫動了,胡相那邊的人,定然不會善罷甘休!”
“唉,你我這些在他人眼里,只是取巧鉆營之輩,也不知道下場如何。”
呂善在一旁聽著,不由得無奈的搖頭。
這些年輕人,雖說同在國子學。
但也是有差距的,有的人學識出色,早在進入國子學的時候就被人看重,就如同剛才說的茹,運氣好的直接出任太子伴讀。
未來表現只要合格,國朝重任是跑不了的。
而還有一部分中人之姿,家境好的,則是早已經打點好,只要出了國子學,便能從清貴的翰林編修、承敕郎。
再不濟也能立刻出任,一些類似檢校、知事、主簿之類的官職。
還有一些,則是在吏部掛名,等著人家挑挑揀揀。
縱然是洪武時期,官員更新迭代的快,但什么時候能輪到自己,是不是個好差事,也是需要好好琢磨的。
格物院開啟,并無官職。
但想來這里的人,數不勝數。
可一旦真的進來了,反而會被外面的人瞧不起,說是鉆營取巧,投機耍滑之輩。
可謂是將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全部賭到了格物院的發展之上,未來格物院若是前途廣大,那他們自然也有好差事。可若是如世人所想,就是一個給皇孫玩鬧的地方,那就真完蛋了。
第(2/3)頁